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从借词看侗、汉语言的相互影响——以锦屏语言接触为例

发布时间:2018-11-11 21:19
【摘要】:以锦屏侗语、汉语方言为例,说明在民族杂居地区语言接触会导致大量的借词产生。但是双方借词在意义范围、词类、数量、借入途径上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从中体现出语言影响的一般规律:在两种语言的接触中,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使用人口占优势的语言,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Abstract]:Taking Jin-ping Dong dialect and Chinese dialect as an example, it is shown that language contact in ethnically mixed areas can lead to a large number of loanwords. However, there are no small differences in the scope of meaning, parts of speech, quantity, and ways of borrowing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loanwords, which reflect the general laws of language influence: in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the use of the dominant population of the language, has a strong influence.
【作者单位】: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社科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10XJA740008) 凯里学院教授专项项目(JS201005),凯里学院汉语言文字学教学团队的成果
【分类号】:H2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蓝;;西南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锋;;两性话语差异和礼貌策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周洪;;广告的欲、技、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3 张金秋;;浅析俄罗斯的梅德内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4 何洪霞;;社交称谓语界定及其特征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沈晓华;;从社会心理语言学角度看近十年英语流行语[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4期

6 明茂修;;贵州省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的现状与思考[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明茂修;谭本龙;;贵州金沙方言音系[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8 明茂修;;贵州金沙方言的语音特点及其内部差异[J];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杨静;史倩;;试析社会地位在言语行为中的映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张晓红;宋会芳;;浅析汉语称谓词的性别歧视现象[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杨鲤宁;;浅析贵州少数民族青少年汉语言社会化问题——对侗族的个案分析[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晓辉;王晓东;;汉英谐音语码转换现象探析——以2009年新年祝福语“Happy 牛 year!”为例[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长坤;;昔日碧峒今何在[A];徐霞客研究(第16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2 武晓丽;汉语核心词“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阮氏玉华;越南语佛教词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袁辰霞;新时期台湾原住民族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韦名应;桂东(林岩)壮语方言岛语音研究:范式综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范丽君;汉藏语因果类复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熊德米;基于语言对比的英汉现行法律语言互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越川;四川西南官话语音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步连增;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量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菁;跨文化视角下汉法动物词汇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2 王江苗;马山壮语“形容词+NP”结构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吴满香;侗语熟语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高鲜菊;汉泰语谚语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宙昀;女性商品广告语中认知一致性的实现[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熊瑜;赣剧音韵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刘文思;跨语言视角的现代汉语动量词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8 李朝军;模因视角下的网络语言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尹志强;晋系玉石文献词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于洋;汉语吉祥语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荣;关于汉语方言分区的几点意见(二)[J];方言;1985年03期

2 周振鹤;游汝杰;;湖南省方言区画及其历史背景[J];方言;1985年04期

3 梁德曼;;四川省渡口市方言的现状和未来[J];方言;1985年04期

4 颜森;;江西方言的分区(稿)[J];方言;1986年01期

5 张盛裕;张成材;;陕甘宁青四省区汉语方言的分区(稿)[J];方言;1986年02期

6 崔荣昌;;四川省西南官话以外的汉语方言[J];方言;1986年03期

7 崔荣昌;李锡梅;;四川境内的“老湖广话”[J];方言;1986年03期

8 翟时雨;;陕西省南部地区方言的归属[J];方言;1987年01期

9 周本良;沈祥和;黎平;韦玉娟;;南宁市下郭街官话同音字汇[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年02期

10 周政;陕西平利话的归属[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燕;;借词对维吾尔语词汇的影响[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任超;陈霜;姜毓锋;;移民背景下的哈尔滨方言变异分析[J];林区教学;2009年03期

3 姜艳红;从汉俄语的三次借词高潮看语言文化接触情况[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郭艳;;从语言接触看英语借词对汉语词汇的影响[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陈恒汉;;闽南方言“流浪记”:以词汇输出为证[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赵江民;;从民汉语言的接触看民汉文化的交流[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赵滨宁;;英语外来词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刘富利;;英汉语言接触中借词的历时和共时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张琦;;从借词看现代汉维语言接触及文化影响[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杨丽姣;;泰语、越语、缅语中的汉语方言借词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时仪;;略论语言接触与文白转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2 陈保亚;;全球化语言接触背景下的多语现象和多语制研究——建立语言遗产保护和多民族互协共存的科学依据[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3 孙越;;法语中的汉语借词现象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陈原;;在文化背景接触下进行的语言接触——社会语言学札记[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5 汪精华;;网络语言之英语借词的构建和传播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曾泰元;;从《牛津英语词典简编》第五版看汉语文化特色词英译方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7 孙宏开;;丝绸之路上的语言接触和文化扩散[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8 祖生利;;元代蒙古语同北方汉语语言接触的文献学考察[A];蒙古史研究(第八辑)[C];2005年

9 余京辉;;港式中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影响及培训策略[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赵丽明;;汉字侗文与方块侗字[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陆景川;瑶白又过摆古节[N];中国民族报;2004年

2 基金处;我院新获4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黔东南州侗文专家 杨汉基;“新创侗族文字仍处于社会推行的初始阶段”[N];贵州民族报;2008年

4 孟航宇邋黄蔚;“冷门”专业中的激情办学[N];贵州日报;2008年

5 赵雨林;孩子为什么会不听话(2)[N];黑龙江日报;2004年

6 记者 曾妍 通讯员 杨正文;新晃特色法庭对接群众需求[N];人民法院报;2010年

7 早报记者 陈佳;天堂将如图书馆一般……[N];东方早报;2005年

8 孙涛;“双语”答疑为少数民族服务[N];中国税务报;2007年

9 洛林;国产多民族文字手机首次亮相[N];云南日报;2006年

10 禹言;一部大型语言国情专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耀宏;侗语方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2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欣;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包萨仁;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5 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吴小奕;跨境壮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江燕;南昌话和普通话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海淑英;吉尔吉斯语中的俄语借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10 顾钦;语言接触对上海市区方言语音演变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丽;新疆回族歌曲中借词文化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2 曹凯;从《壮汉词汇》看汉壮语的接触[D];广西大学;2008年

3 刘小红;侗语的类型学描写[D];南昌大学;2012年

4 吴满香;侗语熟语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许杨阳;贵州侗族地区侗语的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6 严宝刚;“语言联盟”论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唐龙;从汉达壮语词汇看汉壮语的接触[D];广西大学;2007年

8 刘亚男;新疆汉语方言中的维吾尔语借词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9 江娟;汉英借词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康建;从英汉互借词角度谈中西文化的趋同[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261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3261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e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