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语用学框架下的意识形态意义分析

发布时间:2019-06-06 08:15
【摘要】:意识形态和语言使用是密不可分的。虽然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方法很多,但却鲜有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细致全面地分析语篇意识形态意义的。Verschueren所提出的意识形态语用学分析框架是建立在语用原则的基础上,认为语言的使用就是选择和意义生成的过程。语言使用是意识形态最显化的特征。对意识形态意义的分析就是读者根据语境在选择语言形式进行意义生成和阐释的过程。
[Abstract]:Ideology and language use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methods to study ideology, few of them analyze the ideological meaning of discourse carefully and comprehensive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Verschueren's framework of ideological pragmatics analysis is based on pragmatic principle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use of language is the process of selection and meaning generation. Language use is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of ideology. The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meaning is the process of meaning gene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choice of language form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主体间性构建”(项目编号:W2013123)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泽霞;杨忠;;英语新闻话语意识形态分析模式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王泽霞;杨忠;;费尔克劳话语三维模式解读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8年03期

3 辛斌;论意义的合法化、习惯化和语境化[J];外语学刊;2004年05期

4 张辉;江龙;;试论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J];外语学刊;2008年05期

5 卢永欣;;语言维度下的意识形态分析[J];思想战线;2010年03期

6 张辉;张天伟;;批评话语分析的认知转喻视角研究[J];外国语文;2012年03期

7 郭侃俊;林青;;奥巴马获胜演讲中的独白与对话——巴赫金对话理论视角下解读奥巴马获胜演讲的魅力[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08期

8 姜晖;刘风光;;《语言使用中的意识形态:实证研究的语用准则》述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承君,马小燕;论交际语言的语言风格[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王婷;文慧;;唐宋词的词汇衔接分析[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3 朴哲浩;汉语歧义句小议[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金娜娜;;及物性过程的一致性和序列性——超越词汇层的衔接现象[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梁娟;;电视购物广告的批评性语篇分析[J];才智;2011年29期

6 李丽;;“求信”贵在“重情”——以《葛底斯堡演讲》两译本片段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10期

7 关丽;;功能语言学指导下的阅读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8 罗明礼;;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法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2期

9 李慧;李经伟;;基于语料库政治演讲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武陵学刊;2010年03期

10 金朋荪;韦晓娜;;功能语篇分析初探[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陶媛;;政治演说与新闻的关联和及物性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林雄奇;;三位一体:Halliday元语功能的哲学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徐静;;换言连接成分类型及其语篇特点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红阳;程春松;;英语政治演讲和学术演讲的情态对比研究[A];全球化中的英语演讲:挑战与创新——首届全国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徐超;;面向汉韩机器翻译的隐喻研究及隐喻知识库构建设想[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胡荣华;;论修辞诉求下奥巴马就职演说中的劝说艺术[A];贵州省外语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邵春;英语主位化评述结构的功能语言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林新宇;汉语和韩国语话题句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詹碧文;现代汉语报纸新闻语言证据范畴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一飞;语篇中的连接手段[D];复旦大学;2011年

7 金智妍;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意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金莉娜;韩(朝)汉语篇结构标记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9 许焕荣;基于投射的隐喻篇章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韩淑英;《都柏林人》人际意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敏;对罗斯福和奥巴马就职演说的及物性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江玉娟;论中文企业简介的英译[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欣蓉;中美领导人就气候话题讲话中情态责任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王慧;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的人际探讨—评价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郭黎明;中英文经济新闻语篇语法隐喻对比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刘恩惠;《西班牙公主的生日》的主位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8 雷红妮;主位推进理论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9 周迎霞;现代汉语篇章中的推论连接成分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朱黎;从人际意义理论视角解析美国总统奥巴马演说词[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正军;杨忠;;构建英语复合词的认知理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赵景春;高明霞;;对语言符号任意性及象似性的再思考[J];东疆学刊;2006年01期

3 朱文江;;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J];国际资料信息;2008年08期

4 吴建刚;论批评话语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辛斌;;批评语篇分析的社会和认知取向[J];外语研究;2007年06期

6 张辉;江龙;;试论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J];外语学刊;2008年05期

7 廖益清;批评视野中的语言研究——Fairclough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1999年02期

8 张天伟;;认知转喻的研究路径:理论与应用——兼评张辉、卢卫中著《认知转喻》[J];外语教学;2011年03期

9 田海龙;《后现代社会中的话语:批评话语分析再思考》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4期

10 洪艳青,张辉;认知语言学与意识形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霞;;“文化广西”背景下的语用翻译原则[J];新课程;2007年05期

2 阿娜尔·努拉汗;;哈-汉语语码转换的语用学初探[J];语言与翻译;2010年01期

3 钱冠连;《语用学:语言适应理论》——Verschueren语用学新论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年01期

4 娜瑛;;从语用学顺应理论角度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的语码转换现象[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年01期

5 姜晖;;语用观念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田海龙;张迈曾;;语言选择研究的后现代特征[J];外语学刊;2007年06期

7 张晓;;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语用与句式选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李婧;;汉语奉承语的顺应性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9 张晓梅;;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阐释力[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12期

10 易灼隆;肖友娥;;从“关联——顺应”理论谈商业广告翻译过程[J];成功(教育);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莉娜;;语用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2 瞿麦生;;隐喻的语用学探赜[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3 黄清贵;;论Gone with the Wind一书中Rhett Butler形象的塑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林敏;;普遍性与个性——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刘凤玲;;论修辞语用中的适应原则[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6 吴红;;在语篇教学中加强语用观的培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7 瞿麦生;;论语用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8 杨枕旦;;介绍新版《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辞典》——兼谈语用学与词典编纂[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陈雅婷;;语际语用失误与语内语用失误的顺应论阐释[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刁力人;;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中华 渤海大学中文系;言语交际学与语用学分立而不对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北京师范大学 邓 峗;《言有所为——现代汉语语用分析》读后[N];中国信息报;2005年

3 王同耀;教子“七忌”[N];中国电力报;2002年

4 ;中国逻辑学:回顾、反省与前瞻[N];光明日报;2003年

5 韩毓海;对话熟悉的陌生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6 ;玩转MaxBlast Plus[N];电脑报;2002年

7 文枫;打开语言的窗口[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8 张春泉;法典理解与语用逻辑[N];光明日报;2005年

9 ;李逵还是李鬼?[N];电子资讯时报;2006年

10 庞可慧;“期待”不“期待”,,观众说了算[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志平;选择与顺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龚龙生;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李海平;论意义的语境基础[D];吉林大学;2005年

4 雷红波;上海新移民的语言社会学调查[D];复旦大学;2008年

5 唐晓云;用自己的声音言说[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邵严毅;蓄意歧义作为言语交际策略的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张艳华;五四文学的语言选择与文体流变[D];山东大学;2007年

8 鲁红霞;阎连科小说修辞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王建华;汉英跨文化语用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侯涛;语言顺应与戏剧文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漩;从语用动态顺应论看汉英谚语的文化意象翻译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2 刘志强;皮尔士实用主义思想对语用学起源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录侠;衔接连贯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作用[D];西北大学;2002年

4 张宁娇;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英语幽默的产生[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5 王怡;“说谎”的语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曹红艳;论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D];郑州大学;2006年

7 冯芸;话语幽默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策略[D];重庆大学;2007年

8 梁良;论广告英语中语用预设的功能[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徐希文;英汉委婉语的比较与翻译[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10 李欣;英汉言语幽默语言与文化方面的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94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94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e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