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示词定语漂移的篇章认知因素
文内图片:
图片说明:当前话语空间frame),为诠释下一话段提供基础
[Abstract]:The posi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notation attributive of "belt" and the extension attributive acted by the deixis depends on the textual factors. Attributive position is sensitive to the position of the whole noun phrase in the text, and its cognitive basis is the choice of reference body in the current discourse space of cognitive approach. The attributive of the deixis is usually used to refer directly to the entrance and can also be used as a substitute for the retrospect entrance; in the latter, it is only applicable to the retrospect entrance. Therefore, the former has a high frequency of use, in which the "attributive" shows descriptive, while the latter is used with a low frequency, in whic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attributive acts as a reference, so it is differentiated.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沈家煊;王冬梅;;“N的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4期
2 陆丙甫;;“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称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1期
3 完权;;超越区别与描写之争:“的”的认知入场作用[J];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02期
4 完权;;入场理论:认知语法的新进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5 刘丹青;;汉语名词性短语的句法类型特征[J];中国语文;2008年01期
6 沈家煊;完权;;也谈“之字结构”和“之”字的功能[J];语言研究;2009年02期
7 张宪;胡塞尔现象学交互主观性简述[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8 张华;;符号入场问题及其哲学意义[J];哲学动态;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俊阁;;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俺”的来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武文杰;徐艳;;论“对”与“错”的不对称分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周有斌;国内百年汉语代词研究概述[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4 蒋华;名词的非本质义及其凸现[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孟丽;;也谈《马氏文通》介字“之”的归属问题[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郑军;;汉语中动句的语义偏向[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蔡旭;;事物形容词和动作形容词作谓语和补语的比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王健,曾立英;人际功能与汉语三身代词的“转指”用法[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符渝;论《左传》分化型偏正双音合成词[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张美兰;再论“我把你个/这+名词性成分”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乔;;日语“人(ひ と)”和汉语“人家”的自称用法对比[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潘雪莲;;词典中名词释义模式的选择[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杜春妙;;从“这”的误译谈起[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艳林;;“差一点(没)VP”的歧义原因与分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会;;试论“不大+V/A”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赵明慧;李平华;;“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吴学辉;;说“好个N!”[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峗;中韩“关系小句+关系化标记+NP”结构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家煊;;从韵律结构看形容词[J];汉语学习;2011年03期
2 詹卫东;关于“NP+的+VP”偏正结构[J];汉语学习;1998年02期
3 特图克;;蒙古语的状态词[J];民族语文;1980年01期
4 李佐丰;谈《左传》中体之谓短语与主谓短语的区别[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5 石毓智;;论“的”的语法功能的同一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1期
6 沈家煊;王冬梅;;“N的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4期
7 陆丙甫;;“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称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1期
8 刘丹青;;小句内句法结构:《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节选[J];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3期
9 陈玉洁;;汉语形容词的限制性和非限制性与“的”字结构的省略规则[J];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02期
10 刘丹青;苏州方言定中关系的表示方式[J];苏州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兰英;;浅析英汉指示词“this/that”与“这/那”的语用差别及其原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2 谭建川;;漫谈指示词的汉日互译[J];日语知识;2010年12期
3 张惠英;;“兀底、兀那”考[J];方言;1993年04期
4 潘家云;英语明喻指示词种种[J];大学英语;1995年02期
5 许丹凌;指示词ТО在说明从句中的用法[J];俄语学习;1996年06期
6 蔡虹;广告英语中的评价性语用指示词研究——基于评估理论的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石德富;;黔东苗语指示词系统[J];语言研究;2007年01期
8 胡莉蓉;;日语指示词“こ、そ、あ”在文章中的使用频率考察[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9 王远杰;;H. Diessel的指示词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8年04期
10 陆嘉;;中英文歌词中第一人称指示词使用对比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晏尚元;;指示词THAT的语法化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刘叶涛;;克里普克论同一与专名的严格性[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3 刘星华;;如何区别和确定某些定语从句和说明从句[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4 耿崇;宋丹;薛德军;张灿;;基于词位置与同现特征的中文自动文摘研究[A];第五届全国信息检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聂文龙;鞠实儿;;偶然对象的模态逻辑方法[A];2005年全国理论计算机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冯棉;;模态逻辑研究中的若干问题[A];1993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3年
7 张云涛;龚玲;王永成;;识别中文文本中的未登录专有名词的类别[A];2007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郝博一;夏云庆;郑方;;OPINAX:一个有效的产品属性挖掘系统[A];第四届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8年
9 黄行;孙宏开;江荻;张济川;唐黎明;;现代藏语名词组块的类型及形式标记特征[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10 李劲荣;;内涵、外延与汉语修饰成分的标记隐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张祥龙(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象思维”为什么是“原创”的[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2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邹明华;专名与传说的真实性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张宪;四六级考试,,存续还是取消?[N];工人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远杰;定语标记“的”的隐现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颖;现代日语指示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王欣;类型逻辑语法与现代汉语“是”和“的”[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钱琴;指涉理论与俄语中的指涉现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王洪钟;海门方言语法专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金宝荣;汉语指示语及其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明;西双版纳傣语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张立娜;个体词的逻辑语义[D];清华大学;2007年
9 陈杰;以康德批判哲学为进路的内向指称意义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龙小平;可能世界中的名称和同一性[D];西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益民;绍兴柯桥话指示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2 王永杰;韩汉越指示词的共性和个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赵明惊;日语指示词的再探讨[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4 殷帅;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初级日语学习者指示词使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5 蔡虹;广告英语中的评价性语用指示词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3年
6 郭有志;从说话者·笔者主观性的角度考察日语指示词コ·ソ·ア的功能[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黄晓静;“时间副词+的+名词”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刘海燕;崇明方言的指示词系统和指示范畴[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坤;对日语指示词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袁倩;《鼓掌绝尘》“的”字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10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10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