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书中“不得”处理献疑
【图文】:
《现汉》和《规范》虽然都为肯定形式的谓前“得”标注了词性、注释了意义,但在举例时却都只能举出用于否定语境的谓前“得”,甚至连方言中的举例也不例外。这与我们在表1和表2中的统计结果(谓前“得”已基本不单用)是完全吻合的,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谓前“不得”已经成词。《汉大》虽然注意到有两个“不得”,但将二者混同在一个义项之下,做法亦不足龋这是因为两个“不得”仅仅是在汉字记录形式上相同,但在分布位置、语法功能和语音形式上都有区别。从分布和功能上看,一个在谓词前面做状语,另一个在谓词后面做辅助成分;从语音上看,谓前“不得”一般读为“bùdé”,谓后“不得”则一般读为“·bu·de”。这一感性判断可以通过语音实验分析得到证实。利用南开大学石锋和朱思俞开发的Minispeechlab(桌上语音工作室)软件,通过语音实验手段,我们可以看到处于不同结构中的谓前“不得”和谓后“不得”在语音基频曲线上的差异。[7]首先,来看“不得”出现在第二音节分别为阴平和阳平的动词前后的语音基频曲线:图1“不得”出现在“抵押”和“隐瞒”前后的语音基频曲线其次,来看“不得”出现在第二音节分别为上声和去声的动词前后的语音基频曲线:图2“不得”出现在“更改”和“动用”前后的语音基频曲线上面图1、图2中蕴含着大量的数据信息,可以说明谓前“不得”和谓后“不得”在音高、音长和音强等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别。这些实验数据抄录如下:表3两种“不得”音高、音长、音强的相关数据统计“不得”类型最高音高(赫兹)最低音高(赫兹)音长(毫秒)幅度积不/得[抵押]408/315256/225170/270230/331[抵押]不/得282/190239/15170/120107/140不/得[隐瞒]424/297275/225150/260251/32536辞书研究2012年第3期
《现汉》和《规范》虽然都为肯定形式的谓前“得”标注了词性、注释了意义,,但在举例时却都只能举出用于否定语境的谓前“得”,甚至连方言中的举例也不例外。这与我们在表1和表2中的统计结果(谓前“得”已基本不单用)是完全吻合的,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谓前“不得”已经成词。《汉大》虽然注意到有两个“不得”,但将二者混同在一个义项之下,做法亦不足龋这是因为两个“不得”仅仅是在汉字记录形式上相同,但在分布位置、语法功能和语音形式上都有区别。从分布和功能上看,一个在谓词前面做状语,另一个在谓词后面做辅助成分;从语音上看,谓前“不得”一般读为“bùdé”,谓后“不得”则一般读为“·bu·de”。这一感性判断可以通过语音实验分析得到证实。利用南开大学石锋和朱思俞开发的Minispeechlab(桌上语音工作室)软件,通过语音实验手段,我们可以看到处于不同结构中的谓前“不得”和谓后“不得”在语音基频曲线上的差异。[7]首先,来看“不得”出现在第二音节分别为阴平和阳平的动词前后的语音基频曲线:图1“不得”出现在“抵押”和“隐瞒”前后的语音基频曲线其次,来看“不得”出现在第二音节分别为上声和去声的动词前后的语音基频曲线:图2“不得”出现在“更改”和“动用”前后的语音基频曲线上面图1、图2中蕴含着大量的数据信息,可以说明谓前“不得”和谓后“不得”在音高、音长和音强等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别。这些实验数据抄录如下:表3两种“不得”音高、音长、音强的相关数据统计“不得”类型最高音高(赫兹)最低音高(赫兹)音长(毫秒)幅度积不/得[抵押]408/315256/225170/270230/331[抵押]不/得282/190239/15170/120107/140不/得[隐瞒]424/297275/225150/260251/32536辞书研究2012年第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丽华;;把字句中的向字短语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8期
2 杨峥琳;刘倩;;离合词中时量补语位置探析——从“结了十年婚”说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陈一,赵惜微;谓词性成分作主语的体词谓语句[J];北方论丛;1998年01期
4 王保东;论汉语非谓形容词[J];北方论丛;1998年06期
5 董爱华;如何理解英语中的省略[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马德全,张兴旺;动词与介词的联系和区别[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7 晋家泉;“语素与词素”二题[J];滨州师专学报;1998年01期
8 肖模艳,张骁;也谈离合词[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李振中;谈谈音译类外来词语素的认定——从“卡车”是否是一个语素谈起[J];昌吉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10 刘海燕;;试论存在句中“了”和“着”的互换问题[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2 张思洁;;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刘坤坤;曾东京;;从《汉语熟语英译词典》看汉英熟语词典的编纂[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姬云鹏;刘裕昆;王宁川;;《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译文商榷举隅[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龚千炎;;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6 靳光瑾;郭曙纶;肖航;章云帆;;语料库加工中的规范问题——谈《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类标记集规范》[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7 朱楚宏;;成语“差强人意”的语义分析及动态规范[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吴校华;;汉语象声词理据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吴校华;;浅析汉语象声词的转义及修辞效果[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郑冰寒;陈瑶;;“Blog”译名问题探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车淑娅;《韩非子》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蒋华;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时间副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高燕;汉语外来词的名实及其造词法与构词法[D];延边大学;2000年
3 胡仲明;商务英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贺菊玲;《世说新语》语气副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国治;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白瑞雪;“动词+在+地点名词”结构中的重新分析现象[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7 曹路漫;英汉互译中衔接手段和意义的处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徐秀芬;名动组合的偏正结构的多维考察[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春霞;基于语料库的离合词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10 胡大柳;《现代汉语词典》异形词分析及处理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乐;;辞书编纂与语言规划[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年06期
2 余承法;;基于辞书和语料库的“哲”的语义考察[J];江汉论坛;2011年09期
3 贾f^儒;;民族文化交流的写真——读《撒维汉词典》有感[J];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4 ;“下工夫”还是“下功夫”?[J];咬文嚼字;2011年07期
5 史光辉;周阳光;;《辞源》成语探源八则[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6 刘瑞明;;用陇东话确释“早”及其系列词[J];庆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7 朱成华;;“简退”补义[J];阅读与写作;2011年05期
8 王卯根;;古今辞书“
本文编号:2559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59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