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二语发展的动态路径:方法与技术》述评

发布时间:2019-11-12 03:28
【摘要】:正Marjolijn Verspoor,Kees de BotWander Lowie(eds.).2011.A Dynamic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Methods and Techniques.Amsterdam:John Benjamins.vii+207pp.Larsen-Freeman于1997年率先把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引入了二语习得领域,但当时并未受到重视。直到2005年以后,从动态系统角度进行的二语习得研究才渐成气候。这集中体现在国际重要期刊出版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兰霞;;动态系统理论与第二语言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3期

2 郑咏滟;;动态系统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以二语词汇发展研究为例[J];现代外语;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春红;;动态系统理论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段红燕;;人文特质视野下的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培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李玉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模式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1期

4 赵昌芝;杨连瑞;;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认知动机交互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2年10期

5 宋健楠;;动态系统理论视阈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效果的多因素实证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6 周丹丹;王文宇;;动态系统理论与微变化研究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J];江淮论坛;2013年04期

7 甘晓莉;;从动态系统理论看EFL/ESL教学中的跨文化对话[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8 李洪民;王健;;二语学习动机研究的动态系统论视角[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10期

9 段红燕;;论语言课堂教学对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华章;2013年32期

10 程晓堂;;语言学理论对制定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郑玉荣;基于历时学习者语料库的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词汇与句法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杨密;中国英语学习者虚拟语气的使用障碍及教学对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庄玮薇;书面语复杂性与准确性的动态变化[D];大连海事大学;2013年

2 陶伟;中国高中生二语书面语语言表现发展研究—复杂理论视域下的个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莫青杨,孙蓝;中国学生英语高频动词语义发展的考察[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张淑静;从联想测试看二语心理词汇之间的联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刘绍龙;论二语词汇深度习得及发展特征——关于词义与词缀习得的实证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6期

4 张淑静;从反应类型看词汇习得[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4期

5 文秋芳;;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词汇变化的趋势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3期

6 谭晓晨;;中国英语学习者产出性词汇发展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3期

7 张萍;;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库联想模式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01期

8 吴旭东,陈晓庆;中国英语学生课堂环境下词汇能力的发展[J];现代外语;2000年04期

9 张文忠,吴旭东;课堂环境下二语词汇能力发展的认知心理模式[J];现代外语;2003年04期

10 张珊珊;;通过单词联想实验探索二语词汇结构[J];现代外语;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昌洪;吕敏;;动态系统理论与二语习得[J];外语研究;2008年03期

2 文秋芳,王立非;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戴运财;;学习者个体差异与二语习得[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5期

4 钟虹;;实证研究评价机制的建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与实践》述介[J];外国语言文学;2008年01期

5 宋桔;;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副词二语习得研究评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6 陈泽源;;二语习得研究的认知心理与社会文化视角[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马俊波;;社会文化理论及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邢清清;;专业认同理论与二语习得研究[J];教育评论;2009年02期

9 罗伟;;中国二语习得研究——回顾、反思和展望[J];科技信息;2010年20期

10 冯蕾;;《理解第二语言习得》述评[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丰国欣;;论二语习得的认知学科取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高万云;;胡裕树对中国修辞学的贡献[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新思考——第五届国际对比语言学大会述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徐炳昌;;关于作家语言风格研究方法的思索[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5 范玉柱;;继往开来又一春——读王希杰《修辞学导论》[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钟志平;;辩证思维 多元交叉——简论王希杰的辞格研究方法[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厹笾,

本文编号:25595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595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e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