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即时通讯中不同年龄人群表情符号特征的社会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9 10:17
【摘要】:表情符号作为一种多模态话语现象,为即时通讯中非面对面共时交际提供社会情景语境,已经成为了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Bandura社会认知三元交互决定论理论框架,以多模态会话分析视域为主要的分析工具,基于三个不同年龄层次网络聊天群日常会话语料,对不同年龄人群表情符号特征差异及社会认知归因和影响进行了探究。青少年组有125名参与者,年龄在13岁到17岁之间,他们来自两个初中班级群和一个高中班级群。青年组有97名参与者,年龄在18岁到40岁之间,他们来自同学群和朋友群。中年组有78名参与者,年龄在41岁到65岁之间,他们来自同学群和朋友群。语料来源于人们根据身份、关系自发组织的聊天室,聊天话题是人们无意识自我发起的。为了更好地探究三个年龄层次表情符号特征差异,对已收集的表情符号从形象特征分类和情绪表达分类进行了总量、百分比的数理统计,且对其出现的会话片段进行多模态会话分析。本研究发现表情符号有两种分类:(1)就形象特征分类而言:(A)青少年组:日本颜文字占最大比例;青年组:合成图片和卡通图片占最大比例;中年组:图形图标占最大比例。(2)就情绪表达而言,(B)青少年组:污表情类、幽默恶搞类占最大比例;青年:可爱卖萌类占最大比例;中年组:严肃正经类占最大比例。本文同时也发现了不同年龄人群中存在着表情符号使用的类别差异。(A)青少年组有三种类别特征:刻奇审丑;恶搞、戏谑精神盛行;“污”文化作为抵抗、消解性话语。(B)青年组有三种类别特征:粗糙审丑观;原创盛行,解构经典;文字剧本化,且幽默反讽。(C)中年组有三种类别特征:传统东方审美;营造新图像政治;文字规范,且充满正能量。就表情符号特征差异的社会认知归因而言,本研究发现:(1)虚拟个人成分体现在个人认知和社会环境上,分别为:青少年组:新世纪社会背景下,自由主义的产生使审丑观发挥极致;青年组:改革开放社会背景下,创新思维的形成使审丑观萌芽;中年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背景下,保守态度的持续使传统东方审美观传承。(2)虚拟环境成分社会认知归因体现在身份构造上,分别为:青少年组:构建同伴认同身份;青年组:构建社会认同身份;中年组:构建政治认同身份。(3)虚拟行为成分社会认知归因体现在情绪宣泄上,分别为:青少年组:自我尊重需要,释放压力;青年组:自我实现需要,宣泄不满情绪;中年组:满足现状,传播正能量。就表情符号带来的社会认知影响而言,本研究发现:(1)表情符号对个人成分影响体现在个人认知上,分别为:青少年组影响价值观;青年组增强创新能力;中年组倾向娱乐态度。(2)表情符号对环境成分影响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分别为:青少年组预防人际关系淡化;青年组警惕发展浅社交;中年组拓展人际关系。(3)表情符号对行为成分影响体现在构建新型话语上,分别为:青少年组影响语言的传承,青年组构建新型话语模式;中年组发展政治说服性话语。本研究对不同年龄人群表情符号使用差异的本质探析有助于形成正向的网络亚文化,有助于引导汉语正确地传承与发展,有助于引导个人社会认知积极发展和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寅;;新认知语用学——语言的认知-社会研究取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01期

2 谭文芳;;网络表情符号的影响力分析[J];求索;2011年10期

3 马中红;;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J];青年探索;2011年04期

4 周红英;;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看中国英语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唐师瑶;;Q时代的交际想象——QQ表情符号的构形规律及功能初探[J];现代语文;2006年08期



本文编号:27337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7337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9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