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迁移研究新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敏;语言迁移与第二语言习得[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夏洋;;浅析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语言迁移及其制约因素[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班炜;;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9期
4 ;第四届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5 ;第四届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J];当代语言学;2009年03期
6 ;第四届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05期
7 ;第四届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郭翠;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杨波;王增文;;从二语习得理论看母语在教学中的应用[J];双语学习;2007年03期
10 ;第四届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J];现代外语;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守信;;从第二语言习得看被动句[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理论争议[A];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国辉;;认知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功能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孙艳;;浅议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施家炜;;国内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二十年[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施家炜;;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个体因素与习得效果的相关研究[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王建勤;高立群;;欧美学生汉字形音意识发展的实验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丰国欣;;论二语习得的认知学科取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蒋以亮;;以“学生”为中心,改进口语教学[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10 徐子亮;;两种不同的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学习策略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余冠仕;国际汉语教师标准发布[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春享;韩国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丰国欣;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恩华;“V到+NP、V在+NP”的句法语义汉韩对比研究及其理论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薛常明;英语母语者对汉语非宾格动词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5 蒋荣;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互动与第二语言学习者词汇习得效应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薛常明;英语母语者对汉语非宾格动词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检验“非宾格陷阱假设”[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7 赵美娟;乔姆斯基的语言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李琳;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语气副词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思奇;标记性理论与心理类型对语言迁移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2 牛晓峰;中介语中句法迁移的认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夏洋;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迁移现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4 张首翔;中介语假拟被动句的句法学解释[D];四川外语学院;2008年
5 董福升;外国留学生汉语因果类复句习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肖文萍;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D];外交学院;2002年
7 马卉;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D];黑龙江大学;2004年
8 杨阳;从认知心理角度看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迁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学成;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词汇固化和纠错式反馈[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晓冬;第二语言习得与语言测试构建的接口[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407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740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