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在解决多模态场景中指称歧义方面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8-15 21:54
【摘要】:在解决多模态场景中的指称歧义问题时,以文本为基础的传统理论难以较好地满足需要。影视节目作为图像、声音和动画效果的结合体,是多模态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因此,本文试图以一类特殊的影视题材"戏中戏"为代表,探索如何应用属于认知范畴的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来解决多模态场景中指称歧义问题,这对网络信息时代大量涌现的视频语料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图文】:

空间图,空间


以同时被应用于多种层次的理论,可以将心理空间和其他领域相联系从而达到同指(co-reference)、借喻(metonymy)和隐喻(meta-phor)的目的。因此,除了单纯的文本语言,它也能够被用于解释多模态领域中的指称和推理现象(Fau-connier,1997;Fauconnieretal.,1998,2002)。Roher(2005:37)还将这一理论用于解释人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或欣赏时的大脑运行过程。他认为人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或者欣赏时,大脑内会自动出现一个所谓的“艺术-现实的整合空间”(art-lifeblendedspace),使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就能编制并分析故事情节,见图1。图1艺术-现实整合空间(Rohrer2005:1691)TeaandLee(2004)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对指示词的既有力又有效的话语分析模式。他们应用概念混合理论将玩电脑游戏的人和在电脑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整合在一个以电脑为界面的角色扮演游戏平台上,从而巧妙地解决了“多重指代”的问题。基于他们的理论框架,本文将进一步分析概念整合理论对解决多模态中指称歧义问题的有效性。4应用分析此类电影多出现于歌舞剧中,如前面提到的《红磨坊》。本部分以电影音乐剧《如果·爱》为例,运用MSCB对这一类电影形式进行分析。《如果·爱》是一个戏外角色和戏内角色相互穿插的关于三角恋的故事。三位戏外角色:男演员林见东、女演员孙纳和电影导演聂文。十年前,出身贫苦但志存高远的孙纳遇见了不得志的导演系学生林见东并相爱。为了生存和成功,孙纳不择手段,终于成为金牌导演聂文的女友,也成为人人羡慕的大明星。她努力忘记过去,否定岁月痕迹。而林见东却依然深爱并苦苦寻找着孙纳。十年后,三人要同演一出戏,分别饰演三个戏内角色:张阳(由林见东饰演)、小雨(由孙纳饰演)、马戏团的班主,即所拍戏的导演,同时也是小雨的

空间图,空间,指称


讨论“我们的事”即孙纳与聂文关系,但句(4)中聂文坚持谈话已经结束。因为有图2“艺术-现实整合空间”的存在,我们可以断定句(1)中聂文对班主和小雨的故事描述也是他对于他和孙纳结局的表白。因此,句(1)中的指称词“她”/“小雨”同时指代了外戏的“孙纳”;句(1)中的“班主”/“自己”/“他”也同时指代了“聂文”。换句话说,在句(1)中,外戏与内戏在人物指称上分别发生整合,即通过一个指称词指代两个人物,将内戏和外戏融成一体,观众可以藉此推断出聂文与孙纳故事的结局。如图3(句(1)中“她”/“小雨”的艺术-现实整合空间)和图4(句(1)中“班主”/“自己”/“他”的艺术-现实整合空间)所示:5结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文和声音共同作用的多模态交际方式和教学手段正在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教育模式、思维方式和欣赏习惯。电影作为图像、声音和动画效果的结合体,是多模态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研究电影中的指称歧义问题无疑会对信息数字化时代大量涌现的视频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戏中戏”电影形式可以说是一种被人为增加了理解难度的艺术表现形式,观看这类电影的感觉极为奇妙,甚至可以说这种感觉本身就是一次无法言喻的审美体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戏中戏”模式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文章着眼于此类电影的特点,尝试应用MSCB理论框架解决“戏中戏”的指称歧义问题。在MSCB过程中,认知策略、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都可以通过参与者的社会交际互动,即一种多模态的表现方式来确定。此外,本文还展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理论的对于“戏中戏”的运行机制的理解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电影制作人的创作过程,又包括观众的欣赏过程,可以说两个过程互相满足,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以上分析可见MSCB作为一种话语分析工具

空间图,空间,指称,指代


奔此锬捎肽粑墓叵担嘈鄘?4)中聂文坚持谈话已经结束。因为有图2“艺术-现实整合空间”的存在,我们可以断定句(1)中聂文对班主和小雨的故事描述也是他对于他和孙纳结局的表白。因此,句(1)中的指称词“她”/“小雨”同时指代了外戏的“孙纳”;句(1)中的“班主”/“自己”/“他”也同时指代了“聂文”。换句话说,在句(1)中,外戏与内戏在人物指称上分别发生整合,即通过一个指称词指代两个人物,将内戏和外戏融成一体,观众可以藉此推断出聂文与孙纳故事的结局。如图3(句(1)中“她”/“小雨”的艺术-现实整合空间)和图4(句(1)中“班主”/“自己”/“他”的艺术-现实整合空间)所示:5结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文和声音共同作用的多模态交际方式和教学手段正在冲击着人们传统的教育模式、思维方式和欣赏习惯。电影作为图像、声音和动画效果的结合体,是多模态的典型表现形式之一。研究电影中的指称歧义问题无疑会对信息数字化时代大量涌现的视频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戏中戏”电影形式可以说是一种被人为增加了理解难度的艺术表现形式,观看这类电影的感觉极为奇妙,甚至可以说这种感觉本身就是一次无法言喻的审美体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戏中戏”模式深受广大观众喜爱。文章着眼于此类电影的特点,尝试应用MSCB理论框架解决“戏中戏”的指称歧义问题。在MSCB过程中,认知策略、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都可以通过参与者的社会交际互动,即一种多模态的表现方式来确定。此外,本文还展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理论的对于“戏中戏”的运行机制的理解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电影制作人的创作过程,又包括观众的欣赏过程,可以说两个过程互相满足,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以上分析可见MSCB作为一种话语分析工具在解决多模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年02期

2 蒋严;论语用推理的逻辑属性——形式语用学初探[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川生;乔姆斯基语言天赋思想的皮尔士哲学根源:溯因逻辑[J];当代语言学;2004年02期

2 R. Kempson ,W. MeyerViol ,D. Gabbay ,刘乃实,张韧弦;《动态句法学》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4年04期

3 陈亚明;;《卧虎藏龙》字幕翻译策略探析[J];电影文学;2007年15期

4 励松青;社会符号学与广告话语分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徐盛桓;语用和规范——哈贝马斯的“规范语用学”论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江晓红;何自然;;语用推理:逻辑的经验转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叶淑斌;语用推理与话语的理解[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年01期

8 成文;田海龙;;多模式话语的社会实践性[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08期

9 邱采真,龚梅;语用推理与话语理解[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吴炳章;;会话含意推导[J];外语研究;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叶淑斌;;比较合作原则与关联理论——语用推理模式的不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刘根辉;李德华;尉迟治平;;形式语用学研究状况与展望[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李淑静;If条件句与常规关系[D];河南大学;2005年

3 李明洁;元认知和话语的链接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根辉;计算语用学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廖巧云;C-R-A模式:言语交际的三维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陆华强;以关联理论为基础分析隐含[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2 李海波;语言游戏论与自然语言量化结构[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3 刘丽;溯因推理与语用推理[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明;关联理论语境观之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5 满莉;关联理论框架下幽默言语的语用推理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6 杨凤军;运用溯因推理理解间接回答[D];四川大学;2006年

7 张青梅;从翻译的主体性到主体间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8 朱艳红;语用推理研究及其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D];吉林大学;2006年

9 陈洁羽;矛盾型谜语的认知语用学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叶起昌;;论后印刷时代话语中图像与文字的关系[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4期

2 励松青;社会符号学与广告话语分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成文;田海龙;;多模式话语的社会实践性[J];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08期

4 叶起昌;;超文本多语式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6期

5 顾曰国;教育生态学模型与网络教育[J];外语电化教学;2005年04期

6 朱永生;话语分析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陈其功,辛春雷;广告英语语篇的人际意义及其体现的劝说功能[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琳;;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百度主题图标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杨洪玉;;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浙江工商大学百年校庆标识为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3 谢竞贤;;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Forceville的隐喻研究[J];外语学刊;2011年05期

4 周秦;;多模态电影海报语篇的系统功能符号学分析——以《巴拿马裁缝》的电影海报为例[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梁宇航;;Royce符际互补理论的不足探讨——概念符际互补框架存在的问题与修正[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李战子;庞超伟;;外交评论话语中的语言学因素——以奥巴马访华的6篇述评为例[J];外语研究;2011年04期

7 毛延生;陈欢欢;;视觉广告中的性别元素编码:社会语用学考察[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党军;;双语词典的多模态化——用户·词典·编者[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孔江平;;普通话语音多模态研究与多媒体教学[A];第四届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李爱军;党建武;方强;;语言文化背景与多模态情感表达和感知[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鲍怀翘;郑玉玲;;普通话动态腭位图数据统计分析初探[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璐瑶;隐喻视角下的广告多模态[D];南京大学;2011年

2 张向静;图像中的意义与媒体的意识形态:西藏3.14事件新闻图像的多模态语篇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3 崔燕;平面公益广告互动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4 刘建设;[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常溢圆;英汉网页的多模态对比分析—以中美两国博物馆类网站为例[D];宁波大学;2011年

6 白美娴;教育博客中意义构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7 彭向敏;公益广告互动意义的多模态研究[D];中山大学;2010年

8 相玲玉;奥运会会徽互动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9 崔乃军;多模态话语分析与电影作品及翻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龙艳琴;汉语房地产平面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94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794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0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