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汉语课堂活动中师生感知失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1 14:33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形式,对学生和教师对20项中级汉语课堂活动的感知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师生之间的感知差异以及形成差异的原因。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关于对外汉语课堂活动的相关论述,主要论述了对外汉语课堂活动的定义、特点、分类、理论基础以及有效性的界定。第二章论述感知失配的特征,产生失配的根源,感知失配的存在对于教学产生的负面影响,继而论述了“最小化感知失配策略”应用于课堂教学有哪些积极作用。正是由于“最小化感知失配”策略对教学的积极作用,第三章针对中级汉语课堂活动展开了调查。主要调查了师生关于涉及的课堂活动的感知情况,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失配情况。第四章针对调查结果,分析了影响学习者感知结果的个体因素,发现年龄和汉语水平这两项个体因素对结果影响显著,汉语水平对结果的影响更显著。第五章针对得到的实验结果,结合“最小化感知失配”策略,只有当师生之间感知失配最小化的时候,才能使学生学习机会最大化,由此对汉语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感知失配与课堂活动效果之间的关系
图 2-2 教学活动关系图一场展览,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要提前了解参观者关于展览的需求和设想结束后,还要收集参观者的观后感想,并就这些反馈和参观者交流,这样这场展览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观者的需求。对应到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也在课前对学习者需求和设想做了充足地调查和了解,将这些内容纳入到教学准备过程中,在教学之后及时地和学生交流,获得反馈,进行反思,这样便能将师生之间的失配程度降到最低,课堂教学的效果才能实现最大化,学生才能真正地有所获得,学习方面才能取得发展和进步。2.6.2 塑造学习者的学习观语言的教学涉及到各种复杂的因素,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教师和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要参与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把师生之间的感知失配降到最小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应用“最小化失配策略”对学习者学习观的塑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最小化感知失配与对外汉语教学[J]. 李代鹏. 教学研究. 2017(02)
[2]形成性评估与课堂教学感知失配现象研究[J]. 刘婧.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11)
[3]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课堂需求分析[J]. 张江丽. 对外汉语研究. 2014(01)
[4]浅析二语教学中的课堂活动[J]. 张书奎,鲁英.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S1)
[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J]. 王巍.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24)
[6]学习风格与英语教学策略的匹配和失配[J]. 陈帆. 科技信息. 2010(09)
[7]什么是好的语言课堂活动——汉语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 崔永华. 海外华文教育. 2008(02)
[8]关于日本本科留学生对汉语课堂活动有效性评价的分析——对外汉语课堂活动系列调查之四[J]. 丁安琪. 世界汉语教学. 2007(01)
[9]欧美留学生对课堂活动有效性评价的分析——对外汉语课堂活动系列调查之三[J]. 丁安琪. 汉语学习. 2006(05)
[10]"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方法心理因素探讨[J]. 周博,吴树敬.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S1)
硕士论文
[1]匈牙利儿童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活动研究[D]. 于馨雅.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
[2]课堂活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陈曲.陕西师范大学 2014
[3]对外汉语课堂小组活动研究[D]. 施丹丹.华东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29257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感知失配与课堂活动效果之间的关系
图 2-2 教学活动关系图一场展览,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要提前了解参观者关于展览的需求和设想结束后,还要收集参观者的观后感想,并就这些反馈和参观者交流,这样这场展览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观者的需求。对应到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也在课前对学习者需求和设想做了充足地调查和了解,将这些内容纳入到教学准备过程中,在教学之后及时地和学生交流,获得反馈,进行反思,这样便能将师生之间的失配程度降到最低,课堂教学的效果才能实现最大化,学生才能真正地有所获得,学习方面才能取得发展和进步。2.6.2 塑造学习者的学习观语言的教学涉及到各种复杂的因素,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教师和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要参与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把师生之间的感知失配降到最小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应用“最小化失配策略”对学习者学习观的塑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最小化感知失配与对外汉语教学[J]. 李代鹏. 教学研究. 2017(02)
[2]形成性评估与课堂教学感知失配现象研究[J]. 刘婧.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11)
[3]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课堂需求分析[J]. 张江丽. 对外汉语研究. 2014(01)
[4]浅析二语教学中的课堂活动[J]. 张书奎,鲁英.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S1)
[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J]. 王巍.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24)
[6]学习风格与英语教学策略的匹配和失配[J]. 陈帆. 科技信息. 2010(09)
[7]什么是好的语言课堂活动——汉语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 崔永华. 海外华文教育. 2008(02)
[8]关于日本本科留学生对汉语课堂活动有效性评价的分析——对外汉语课堂活动系列调查之四[J]. 丁安琪. 世界汉语教学. 2007(01)
[9]欧美留学生对课堂活动有效性评价的分析——对外汉语课堂活动系列调查之三[J]. 丁安琪. 汉语学习. 2006(05)
[10]"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方法心理因素探讨[J]. 周博,吴树敬.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S1)
硕士论文
[1]匈牙利儿童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活动研究[D]. 于馨雅.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
[2]课堂活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陈曲.陕西师范大学 2014
[3]对外汉语课堂小组活动研究[D]. 施丹丹.华东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29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029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