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类动词的反叙实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7 12:26
本文主要研究现代汉语中的假装类动词,作为反叙实动词中的特殊类别,这类动词所带宾语会出现命题有真有假的情况。本文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选取动词“假装”作为该类动词的范畴典型,先对其宾语进行分类,然后对宾语整体真值和宾语中各个句法成分的真值进行讨论,得出假装类动词的反叙实范围并尝试解释宾语真假分化的原因。本文分为4大部分:背景部分,分析部分,综合部分和结论部分。背景部分:本文的第1、2章。第1章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相关背景并确定了研究对象和方法。第2章为研究综述,从反叙实动词、假装类动词和假装行为三个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述评。分析部分:本文第3、4章。第3章将假装类动词的宾语分成了形容词性、名词性和动词性共3类,并在每一类别中都对宾语真值进行分析讨论。本文第4章是对第3章分析讨论的概括然后进入下一步分析。第4章,我们先总结了第3章宾语命题为真和命题为假时包含的语义特征并得出结论:当宾语只含有[+动作]的语义特征(假动作)时,宾语真值为真;当宾语中含有[+状态]的语义特征(假象)时,宾语真值为假。然后,我们重点讨论了当假装类动词宾语为小句的情况,通过考察假装类动词对小句中谓语、状语...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3 .选题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研究概况述评
2.1.1 国内外对反叙实动词的研究
2.1.2 国内对假装行为和假装类动词的研究
2.1.2.1 国内对假装行为的研究
2.1.2.2 国内对假装类动词的研究
第3章 假装类动词的宾语情况
3.1 宾语为形容词性
3.2 宾语为名词性
3.3 宾语为动词性
3.3.1 宾语为动词
3.3.1.1 心理动词
3.3.1.2 存现动词
3.3.1.3 判断动词
3.3.1.4 动作动词
3.3.1.5 能愿动词
3.3.2 宾语为动词短语
3.4 宾语为小句
第4章 假装类动词宾语命题真值情况
4.1 假装类动词宾语真值
4.2 假装类动对其他句法成分的反叙实能力
4.2.1 状语
4.2.2 补语
第5章 假装类动词的反叙实范围
5.1 假装类动词宾语真值分化的原因
5.2 假装类动词宾语真值分化的频率偏向及原因
5.3 假装类动词对动作类宾语的反叙实性
5.4 假装类动词的语义表达
第6章 假装类动词的近义辨析在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叙实性的本质——词汇语义还是修辞语用[J]. 陈振宇,甄成. 当代修辞学. 2017(01)
[2]假装与语言游戏[J]. 张励耕. 世界哲学. 2016(05)
[3]反叙实动词宾语真假的语法条件及其概念动因[J]. 李新良,袁毓林. 当代语言学. 2016(02)
[4]语言、意向行为与价值变换——“假装”别于“说谎”与“欺骗”的符号学阐释(英文)[J]. 杜世洪,查尔斯·皮尔森. 当代外语研究. 2015(10)
[5]立足于汉语事实的动词叙实性研究[J]. 李新良. 世界汉语教学. 2015(03)
[6]感知类叙实动词研究[J]. 张新华.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5(01)
[7]隐性否定动词的叙实性和极项允准功能[J]. 袁毓林. 语言科学. 2014(06)
[8]阐释动词与叙实动词对比分析[J]. 王洪明. 外语学刊. 2013(03)
[9]二阶假装的可能性问题[J]. 陈维振,庄陶.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05)
[10]三个世界,三个问题——对沈家煊《三个世界》的语言哲学思考[J]. 杜世洪. 当代外语研究. 2012(07)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中情态指向的反事实句研究[D]. 章敏.浙江大学 2016
[2]认知类动词及相关句式研究[D]. 张明辉.苏州大学 2008
[3]话语意义的建构:言语交际过程中主体的认知加工[D]. 吕明臣.吉林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谓宾动词研究[D]. 王艺林.吉林大学 2016
[2]现代汉语叙实词语研究[D]. 李新良.浙江大学 2010
[3]现代汉语中的反叙实范畴[D]. 曹其升.河南大学 2008
[4]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相关问题的研究[D]. 丁薇.上海师范大学 2008
[5]现代汉语预设触发语研究[D]. 马宁.吉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73390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3 .选题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研究概况述评
2.1.1 国内外对反叙实动词的研究
2.1.2 国内对假装行为和假装类动词的研究
2.1.2.1 国内对假装行为的研究
2.1.2.2 国内对假装类动词的研究
第3章 假装类动词的宾语情况
3.1 宾语为形容词性
3.2 宾语为名词性
3.3 宾语为动词性
3.3.1 宾语为动词
3.3.1.1 心理动词
3.3.1.2 存现动词
3.3.1.3 判断动词
3.3.1.4 动作动词
3.3.1.5 能愿动词
3.3.2 宾语为动词短语
3.4 宾语为小句
第4章 假装类动词宾语命题真值情况
4.1 假装类动词宾语真值
4.2 假装类动对其他句法成分的反叙实能力
4.2.1 状语
4.2.2 补语
第5章 假装类动词的反叙实范围
5.1 假装类动词宾语真值分化的原因
5.2 假装类动词宾语真值分化的频率偏向及原因
5.3 假装类动词对动作类宾语的反叙实性
5.4 假装类动词的语义表达
第6章 假装类动词的近义辨析在汉语教学中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叙实性的本质——词汇语义还是修辞语用[J]. 陈振宇,甄成. 当代修辞学. 2017(01)
[2]假装与语言游戏[J]. 张励耕. 世界哲学. 2016(05)
[3]反叙实动词宾语真假的语法条件及其概念动因[J]. 李新良,袁毓林. 当代语言学. 2016(02)
[4]语言、意向行为与价值变换——“假装”别于“说谎”与“欺骗”的符号学阐释(英文)[J]. 杜世洪,查尔斯·皮尔森. 当代外语研究. 2015(10)
[5]立足于汉语事实的动词叙实性研究[J]. 李新良. 世界汉语教学. 2015(03)
[6]感知类叙实动词研究[J]. 张新华.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5(01)
[7]隐性否定动词的叙实性和极项允准功能[J]. 袁毓林. 语言科学. 2014(06)
[8]阐释动词与叙实动词对比分析[J]. 王洪明. 外语学刊. 2013(03)
[9]二阶假装的可能性问题[J]. 陈维振,庄陶.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05)
[10]三个世界,三个问题——对沈家煊《三个世界》的语言哲学思考[J]. 杜世洪. 当代外语研究. 2012(07)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中情态指向的反事实句研究[D]. 章敏.浙江大学 2016
[2]认知类动词及相关句式研究[D]. 张明辉.苏州大学 2008
[3]话语意义的建构:言语交际过程中主体的认知加工[D]. 吕明臣.吉林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谓宾动词研究[D]. 王艺林.吉林大学 2016
[2]现代汉语叙实词语研究[D]. 李新良.浙江大学 2010
[3]现代汉语中的反叙实范畴[D]. 曹其升.河南大学 2008
[4]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相关问题的研究[D]. 丁薇.上海师范大学 2008
[5]现代汉语预设触发语研究[D]. 马宁.吉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73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173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