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话“得”字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9 16:16
半截话“得”字句是汉语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句式。鉴于前人对其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半截话“得”字句的性质、范围、分类等,同时分析半截话“得”字句的句法结构、构式语义和语用动因等。运用到的语言学理论有: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构式化、会话原则、会话含义以及间接言语行为等理论。前言部分,论述了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概述了文章的章节内容,说明采用的理论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一章主要讨论补语不出现的“得”字句的类别,以及各类之间的相互关系,限定文章研究的范围。从静态角度看,补语不出现的“得”字句分为三类:省略类、易位类和隐含类;从动态角度看,省略、易位、和隐含之间相互联系,因此半截话“得”字句处于完整句式到隐含类句式之间,是一个连续统。限于篇幅,文章的研究范围限定在对隐含类的研究上。第二章主要分析除去谓语中心词V以外的整个半截话句式的结构和句法功能。半截话结构分为四个部分:A段话语提示成分、B段主语、C段状语、D段语气词。半截话A段话语提示成分主要研究其形式类别、如何形成及其语用效果;半截话B段主语主要研究其句法分类、语义分类、语用特点;半截话C段状语主要研究其句法类别、语义类别及其简约的动因;半...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零 前言
1. 研究现状及总体评述
1.1 研究现状
1.2 总体评述
2.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3. 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3.1 理论方法
3.2 语料来源
第一章 分类与范围界定
1. 类别划分
1.1 省略类
1.2 易位类
1.3 隐含类
2. 相互关系
2.1 省略类和隐含类
2.2 省略类和易位类
2.3 隐含类和易位类
3. 范围界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半截话“得”字句结构分析
1. A 段分析
1.1 类别分析
1.2 形成过程
1.3 语用效果
1.4 零话语提示成分
2. B 段主语分析
2.1 词类性质
2.2 语义分析
2.3 语用分析
2.4 A 段和B 段的交叉
3. C 段状语分析
3.1 句法类别
3.2 语义功能
3.3 状语简约的动因
4. 句末语气词
4.1 句子位置
4.2 表达功用
4.3 隐现制约
5. 句法功能
5.1 单独成句
5.2 分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谓语中心语——V 分析
1. 词类属性
1.1 动词
1.2 形容词
1.3 形动兼类词
2. 语义特征
2.1 动作性
2.2 状态性
3. 制约因素
3.1 音节制约——单音性
3.2 语体制约——口语性
3.3 主体制约——主观性
3.4 使用制约——高频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式分析
1. 构式语法
2. “得”字句的构式语义
2.1 前人研究
2.2 构式语义
3. 半截话“得”字句的构式语义
3.1 构件分析
3.2 构式关系
3.3 内部分类
4. 隐含解释
4.1 补语为非语义重心
4.2 完形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语用动因分析
1. 会话原则
1.1 合作原则
1.2 礼貌原则
2. 会话含义
2.1 会话含义概况
2.2 会话含义的产生
2.3 非完整形式的会话含义
3. 间接言语行为
4. 使用情况预测
4.1 数量增加
4.2 范围扩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话语标记来源研究的两点看法——从“我说”类话语标记的来源说起[J]. 李宗江. 世界汉语教学. 2010(02)
[2]“得”字语法化的隐喻机制探析[J]. 吴燕飞.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3]汉语主谓小句作“得”后补语句的结构语义分析[J]. 蒋树青.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12)
[4]动词对“看(瞧)+把+NP+V+得(的)”句式的语义制约[J]. 尚来彬,鲍俊林.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08)
[5]“看/瞧+把+NP+V+得(的)”中NP和V的句法语义分析[J]. 尚来彬,鲍俊林.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6]“看你”类话语标记分析[J]. 李宗江. 语言科学. 2009(03)
[7]“责怪”式话语标记“你看你”[J]. 郑娟曼,张先亮. 世界汉语教学. 2009(02)
[8]“说、想、看”的主观化及其诱因[J]. 姚占龙.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8(05)
[9]半截子埋怨式“把”字句的结构语义分析[J]. 王幼华. 语文研究. 2008(01)
[10]“半截话”的语篇分析[J]. 许娜.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7(11)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粘宾动词研究[D]. 毛颖.上海师范大学 2010
[2]“看+把+NP+X+的”格式研究[D]. 张凤龙.上海师范大学 2009
[3]汉语口语易位句研究[D]. 郭琳.东北师范大学 2007
[4]半截话的产生机制及语用策略研究[D]. 刘影.吉林大学 2007
[5]《红楼梦》述补结构研究[D]. 郭浩瑜.华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96063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9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零 前言
1. 研究现状及总体评述
1.1 研究现状
1.2 总体评述
2.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3. 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3.1 理论方法
3.2 语料来源
第一章 分类与范围界定
1. 类别划分
1.1 省略类
1.2 易位类
1.3 隐含类
2. 相互关系
2.1 省略类和隐含类
2.2 省略类和易位类
2.3 隐含类和易位类
3. 范围界定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半截话“得”字句结构分析
1. A 段分析
1.1 类别分析
1.2 形成过程
1.3 语用效果
1.4 零话语提示成分
2. B 段主语分析
2.1 词类性质
2.2 语义分析
2.3 语用分析
2.4 A 段和B 段的交叉
3. C 段状语分析
3.1 句法类别
3.2 语义功能
3.3 状语简约的动因
4. 句末语气词
4.1 句子位置
4.2 表达功用
4.3 隐现制约
5. 句法功能
5.1 单独成句
5.2 分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谓语中心语——V 分析
1. 词类属性
1.1 动词
1.2 形容词
1.3 形动兼类词
2. 语义特征
2.1 动作性
2.2 状态性
3. 制约因素
3.1 音节制约——单音性
3.2 语体制约——口语性
3.3 主体制约——主观性
3.4 使用制约——高频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式分析
1. 构式语法
2. “得”字句的构式语义
2.1 前人研究
2.2 构式语义
3. 半截话“得”字句的构式语义
3.1 构件分析
3.2 构式关系
3.3 内部分类
4. 隐含解释
4.1 补语为非语义重心
4.2 完形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语用动因分析
1. 会话原则
1.1 合作原则
1.2 礼貌原则
2. 会话含义
2.1 会话含义概况
2.2 会话含义的产生
2.3 非完整形式的会话含义
3. 间接言语行为
4. 使用情况预测
4.1 数量增加
4.2 范围扩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话语标记来源研究的两点看法——从“我说”类话语标记的来源说起[J]. 李宗江. 世界汉语教学. 2010(02)
[2]“得”字语法化的隐喻机制探析[J]. 吴燕飞.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3]汉语主谓小句作“得”后补语句的结构语义分析[J]. 蒋树青.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12)
[4]动词对“看(瞧)+把+NP+V+得(的)”句式的语义制约[J]. 尚来彬,鲍俊林.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08)
[5]“看/瞧+把+NP+V+得(的)”中NP和V的句法语义分析[J]. 尚来彬,鲍俊林.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6]“看你”类话语标记分析[J]. 李宗江. 语言科学. 2009(03)
[7]“责怪”式话语标记“你看你”[J]. 郑娟曼,张先亮. 世界汉语教学. 2009(02)
[8]“说、想、看”的主观化及其诱因[J]. 姚占龙.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8(05)
[9]半截子埋怨式“把”字句的结构语义分析[J]. 王幼华. 语文研究. 2008(01)
[10]“半截话”的语篇分析[J]. 许娜.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7(11)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粘宾动词研究[D]. 毛颖.上海师范大学 2010
[2]“看+把+NP+X+的”格式研究[D]. 张凤龙.上海师范大学 2009
[3]汉语口语易位句研究[D]. 郭琳.东北师范大学 2007
[4]半截话的产生机制及语用策略研究[D]. 刘影.吉林大学 2007
[5]《红楼梦》述补结构研究[D]. 郭浩瑜.华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960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196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