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认知理解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9 17:36
非直义语言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对非直义语言进行研究可以部分地揭示语言和认知操作的奥秘。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认知科学家的关注与重视,并已成为当今认知心理学和语义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歇后语是非直义语言的一种,它有固定的形式和约定俗成的意义而被经常使用,歇后语是汉语独有的一种非直义语言。通过调查的方法建立歇后语库,在此基础上通过5个实验探讨歇后语的认知理解机制。实验以大学生为被试,从调查研究所建立的歇后语库中选择不同的歇后语,将歇后语分别置于直义语境和比喻语境,探讨歇后语的字面义和比喻义的激活速度和方式。控制歇后语的属性来探索歇后语的认知理解的影响因素。实验得到如下结果:(1)在比喻语境中,歇后语熟悉度(familiarity)会影响句子再认,在直义语境中,熟悉度不影响含歇后语句子的再认。(2)高熟悉度的歇后语在比喻语境下,其比喻义被优先激活,其阅读时间较短。在直义语境中,高熟悉度歇后语的比喻义和字面义都难以激活。(3)在比喻语境下,低直义性(literalness)歇后语的阅读时间少于高直义性歇后语的阅读时间。在直义语境中,高直义性的歇后语的...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2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非直义语言的研究起源
1.2 相关概念
1.3 非直义语言的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假设
2 歇后语属性的调查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结果与分析
2.5 结论
3 实验一 熟悉度、直义性和语境对歇后语再认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程序与方法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3.6 结论
4 实验二 语境和熟悉度对歇后语认知理解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程序与方法
4.4 实验结果
4.5 讨论
4.6 结论
5 实验三 语境和直义性对歇后语认知理解的影响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程序与方法
5.4 实验结果
5.5 讨论
5.6 结论
6 实验四 在比喻语境中,熟悉度和直义性对歇后语认知理解的影响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设
6.3 程序与方法
6.4 实验结果
6.5 讨论
6.6 结论
7 实验五 在比喻语境中,熟悉度和透明度对歇后语认知理解的影响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假设
7.3 程序与方法
7.4 实验结果
7.5 讨论
7.6 结论
8 总讨论
8.1 关于研究结果
8.2 关于歇后语认知理解机制
8.3 关于歇后语意义理解方式及模型
8.4 关于研究方法
8.5 关于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局限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9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歇后语研究新探[J]. 郑亮.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2]谈分级显性意义假说对反语中的认知参照点的解释力[J]. 李静雯.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3]非直义语言的脑加工机制:ERP研究的某些发现[J]. 钟毅平,屈卫国.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01)
[4]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解读机制[J]. 钱轶群,王文斌. 台州学院学报. 2008(01)
[5]汉语歇后语认知心理表征之探究[J]. 俞建梁. 现代语文. 2006(08)
[6]幽默言语解读的在线认知机制阐释[J]. 王文斌.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02)
[7]论歇后语的非现实虚构[J]. 扬清.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6)
[8]概念整合网络和汉语歇后语的意义构建[J]. 余渭深,黄晶.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2003(03)
[9]语言认知加工过程中的早期皮层电位[J]. 李荣宝,彭聃龄,王春茂. 心理科学. 2001(06)
[10]关于“歇后语”的规范问题[J]. 李行健. 汉语学习. 2001(04)
硕士论文
[1]汉语歇后语的理解[D]. 赵秀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96166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2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非直义语言的研究起源
1.2 相关概念
1.3 非直义语言的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假设
2 歇后语属性的调查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结果与分析
2.5 结论
3 实验一 熟悉度、直义性和语境对歇后语再认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程序与方法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3.6 结论
4 实验二 语境和熟悉度对歇后语认知理解的影响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程序与方法
4.4 实验结果
4.5 讨论
4.6 结论
5 实验三 语境和直义性对歇后语认知理解的影响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程序与方法
5.4 实验结果
5.5 讨论
5.6 结论
6 实验四 在比喻语境中,熟悉度和直义性对歇后语认知理解的影响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设
6.3 程序与方法
6.4 实验结果
6.5 讨论
6.6 结论
7 实验五 在比喻语境中,熟悉度和透明度对歇后语认知理解的影响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假设
7.3 程序与方法
7.4 实验结果
7.5 讨论
7.6 结论
8 总讨论
8.1 关于研究结果
8.2 关于歇后语认知理解机制
8.3 关于歇后语意义理解方式及模型
8.4 关于研究方法
8.5 关于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局限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9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歇后语研究新探[J]. 郑亮.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2]谈分级显性意义假说对反语中的认知参照点的解释力[J]. 李静雯.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3]非直义语言的脑加工机制:ERP研究的某些发现[J]. 钟毅平,屈卫国.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01)
[4]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解读机制[J]. 钱轶群,王文斌. 台州学院学报. 2008(01)
[5]汉语歇后语认知心理表征之探究[J]. 俞建梁. 现代语文. 2006(08)
[6]幽默言语解读的在线认知机制阐释[J]. 王文斌.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02)
[7]论歇后语的非现实虚构[J]. 扬清.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6)
[8]概念整合网络和汉语歇后语的意义构建[J]. 余渭深,黄晶.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2003(03)
[9]语言认知加工过程中的早期皮层电位[J]. 李荣宝,彭聃龄,王春茂. 心理科学. 2001(06)
[10]关于“歇后语”的规范问题[J]. 李行健. 汉语学习. 2001(04)
硕士论文
[1]汉语歇后语的理解[D]. 赵秀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196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196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