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分析
本文关键词:微博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英语的普及与网络信息技术在中国的蓬勃发展,网络这个虚拟世界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际平台。网络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变体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英语和汉语夹杂使用如今也已经成为网络交际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注意到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浪潮,微博这种新的信息分享、传播方式也由国外传到了中国,并刮起了一股强势的微博风潮。本文作者以网络微博语言作为研究对象,运用Myers scotton的“主体语言框架模式”和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从新浪微博,网易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沪江网(碎碎念)等网页中随机下载了几百余篇微博作为语料,对其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句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关注并尝试性地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中文微博中汉英语码转换的特点。(2)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3)此语码转换的功能有哪些? 经过分析发现,语料中的语码转换基本上符合标记模式。通过对各种嵌入成分(单词,短语,句子,缩写形式等)的一系列分析(语法特征和语码转换的功能),发现在中文博客中,汉英句内转换的比例高于汉英句间转换,占绝对优势。而嵌入的单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嵌入语英语的各种形态特征基本遵循主体汉语的语法规则,汉语在转换中起主导型作用。与此同时,作者运用顺应理论对中文博客中汉英语码转换的功能也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发现该语码转换是对语言事实、社会规约和交际者心理的顺应。而对交际者心理的顺应大致概括为避免尴尬,确定身份,制造幽默,寻求时尚,以及方便、舒适等。从另一个方面也印证了顺应理论的合理性。 经过研究,作者认为对于近来一些学者认为汉英语码转会影响汉语纯洁性的说法有失偏颇。 由于微博是近年来才发展到中国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对于微博中的中英语码转换资料还不是很丰富,以及数据来源不够宽泛,科学等等问题,本文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在今后的同类研究中得到注意。
【关键词】:语码转换 中英语码转换 网络语 微博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08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0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0-13
- 1.1 Purposes of the Study10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0-11
- 1.3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11-12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2-13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13-27
- 2.1 Definitions of Code-Switching and CMC13-17
- 2.1.1 Definitions of Code-Switching13-15
- 2.1.2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15-16
- 2.1.3 Classification of CMC16-17
- 2.2 Previous Researches on Code-Switching17-21
- 2.2.1 Study Abroad17-19
- 2.2.2 Study Home19-20
- 2.2.3 Enlightenment from the Literature Review20-21
- 2.3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21-27
- 2.3.1 Myers-Scotton’s Matrix Language Frame Model21-23
- 2.3.2 Code-Switching Research on Pragmatic Perspectives23-27
- Chapter 3 Data Analysis of Micro-blogging27-49
- 3.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Micro-blogging27-29
- 3.1.1 The Definition of Micro-blogging27-28
- 3.1.2 The Characteristic of Micro-blogging28-29
- 3.2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29-47
- 3.2.1 Classification of the English Embedded Language29-31
- 3.2.2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 of Embedded Words in Intra-sentential Code-switching31-33
- 3.2.3 Some Particular Linguistic Phenomena33-38
- 3.2.4 Some Particular Linguistic Phenomena38-47
- 3.3 Summary47-49
- Chapter 4 Conclusion and Findings49-52
- 4.1 Findings of This Paper49-51
- 4.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of This Paper51-52
- References52-56
- Appendix56-70
- Acknowledgements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Y.H.Z.;;汉英语法对比研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J];世界汉语教学;1994年04期
2 王化鹏;论汉英语动物词的语义特征与翻译[J];福建外语;1995年Z1期
3 王化鹏;汉英语词典释义中时态用语特征初探[J];福建外语;1996年04期
4 侯昌硕;汉英语法对比分析在汉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李松芬;;论汉英反义词的修辞功能[J];考试周刊;2007年30期
6 黄成夫;《汉英语对比纲要》评述[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叶秀兰,秦秀白;广州地区报刊广告的汉英语码转换及其成因[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罗其精;汉英语“自称”及其对译[J];中国翻译;1995年01期
9 李长栓;汉英语序的相似之处及同传技巧[J];中国翻译;1997年06期
10 纪晓静;汉英语中“红”之隐喻对比分析[J];修辞学习;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东京;;汉英语文辞书史研究简论[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朱晓军;;“量词”英译及英汉量词系统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晓辉;;汉英语法对比的认知解释[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何南林;;汉英语反事实推理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曾泰元;;语料库与汉英词典编纂[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陈优广;杨素娣;顾国庆;;顶点链码与Freeman链码相互转换新算法[A];第十三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郑利娜;袁鑫昌;;ENUM及其在IMS中应用的研究[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9 李晶皎;姚天顺;;汉英语音翻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1998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10 汪衣冰;童恩;张峻;;移动与固定融合虚拟专网业务实现方案的研究[A];2007年中国通信学会“移动增值业务与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敏清 顾桂珍;ERP物码转换进行时[N];中国石化报;2009年
2 中原证券研究所;持仓向防御性筹码转换[N];中国证券报;2006年
3 记者孟西安;《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引人注目[N];人民日报;2004年
4 天津 马香;电路分析与仿真软件PROTEUS的操作及应用(二)[N];电子报;2006年
5 墨末;曲振兴和他的新拼声码[N];人民邮电;2008年
6 卫文;傲科开拓视讯世界[N];中国商报;2000年
7 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个人银行部 张继波;防范“克隆卡”[N];计算机世界;2002年
8 冯铭;公话卡类业务盘活铁通智能网[N];通信产业报;2004年
9 日报记者 卜宪九;热线架金桥 信息进农家[N];大庆日报;2007年
10 熊义珍;DVDIdle[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乔翔;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张玲;象似语序与突显语序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祥玉;汉英句型翻译的认知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潘明霞;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5 李丽虹;汉英温觉词语义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郭富强;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陶健敏;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秋杨;汉英思考类动词语义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媛媛;从修辞视角探析博客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成燕;顺应论视域中汉英语码转换现象的实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昕;微博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亚欣;《鲁豫有约》中汉英语码转换的结构和功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5 李昱;中文博客中汉英语码转换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王媛;湖南卫视节目《快乐大本营》中汉英语码转换现象探析[D];新疆大学;2011年
7 万方;对《大学生》杂志中汉英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崔伟娜;从语言顺应理论角度分析网络语言中汉英语码转换[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石娟丽;网络交际中汉英语码转换的模因论阐释[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10 任竞竞;中文博客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微博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50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495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