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考察汉语中的水隐喻和换喻
本文关键词:从认知角度考察汉语中的水隐喻和换喻
【摘要】:在传统语言学研究中,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变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隐喻和转喻开始成为认知语言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随着近些年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不断进步,使得隐喻和转喻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为是一种思维方式。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和转喻绝非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体现了人类认知的普遍规律。它们与人类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隐喻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涉及到不同域之间的映射,而转喻是以“邻近性”为基础,通常发生在同一域内。本文根据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理论,对汉语中的水隐喻和转喻进行分析和研究。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汉语中水隐喻和转喻有哪些?2.水的概念是如何映射到其他认知域的?3.汉语中水隐喻背后的体验和文化影响有哪些?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本论文发现水可以转喻为“自然”,同时也可以隐喻到许多抽象的认知域。在阐述水隐喻时选取了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点作为切入点,分别从水独特的物理性质和水的功能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汉语中水隐喻和转喻的形成还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后,本文总结了研究的主要观点,并对论文中的不足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水 隐喻 转喻 认知语言学 映射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Acknowledgements6-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3
- 1.1 Motives and Objectives9-10
- 1.2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10-12
- 1.3 Organization12-13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3-19
- 2.1 Traditional Studies of Metaphor13-14
- 2.2 The Cognitive Studies of Metaphor14-15
- 2.3 Previous Studies of Water Metaphors15-19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19-23
- 3.1 Defini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Metonymy19-21
- 3.2 Mapping21-23
-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Water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in Chinese23-47
- 4.1 Water Metaphors Based on Physical Features of Water24-41
- 4.1.1 Fluidity25-35
- 4.1.2 Color35-37
- 4.1.3 Taste37-38
- 4.1.4 Temperature38-39
- 4.1.5 Depth39-41
- 4.2 Water Metaphors Based on the Functions of Water41-45
- 4.2.1 Generating energy41-44
- 4.2.2 Diluting function44
- 4.2.3 Buoyancy44-45
- 4.3 Water Metonymies45-47
- Chapter Five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Water metaphors47-54
- 5.1 Characteristics47-50
- 5.1.1 Embodiment47-48
- 5.1.2 Generativity48-49
- 5.1.3 Systematicness49-50
- 5.2 The cultural experience basis50-54
- 5.2.1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50-51
- 5.2.2 National character51-52
- 5.2.3 Moral principles52
- 5.2.4 Thinking mode52-54
- Chapter Six Conclusion54-56
- 6.1. Major Findings54-55
- 6.2. Limitations55-56
- Reference56-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铎;;Metaphor Translation:A Cognitive Linguistic Approach[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7年01期
2 贾燕梅;;The Complexity of Metaphor[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05期
3 贺华丽;;Working Mechanism of Metaphor Based on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J];科技信息;2008年33期
4 王晶;;Metaphor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J];科技信息;2009年13期
5 于秀;;An Analysis of Metaphor Comprehension Process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J];科技信息;2010年16期
6 段国祥;;A Contemporary Cognitive Analysis of Metaphor[J];海外英语;2011年01期
7 杨南;;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aphor and Nature[J];海外英语;2011年06期
8 张长永;;A Cogni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P-DOWN Metaphorical Extens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9 周玉亮;;An Analysis of Love Metaphor LOVE IS A JOURNE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J];海外英语;2011年08期
10 徐立;;Review of Metaphors We Live By[J];海外英语;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An Overview of Metaphor Research[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李妙;;隐喻力、创造力与儿童教学(英文)[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安虹;;A Comparative Study of Bird Metaphor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毛永波;;隐喻扩展与义项建立[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
5 汤漫江;;A Contrastive Study on Information Transference From English To Chinese——An Analysis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A Tale Of Two Cities[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爱萍;明喻和隐喻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徐章宏;隐喻话语理解的语用认知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3 孙毅;隐喻机制的劝谏性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尹丕安;R-A-C-C架构:《圣经》隐喻阐释的语用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卉;隐喻的认知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2 王浩宇;隐喻的认知和翻译[D];天津大学;2007年
3 庞晓红;“眼”隐喻的认知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佳;汉语十二生肖的英汉动物隐喻对比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5 刘赛忠;隐喻及其翻译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卢子素;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霍译本《红楼梦》隐喻及其翻译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7 曹迁平;英汉隐喻的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星;诗歌隐喻的CMB模式解读[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9 吴旭凌;[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10 陶滢冰;中英歌曲中“爱”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480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548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