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距离理论框架下的称谓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04:17
本文关键词:人际距离理论框架下的称谓语研究
【摘要】:本论文的研究源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的现实需要,意在通过分析称谓语的中西差异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提高异文化环境中的跨文化适应力。本论文以人际距离理论为纲,通过详尽的分类分析、对比和总结,挖掘出中西方称谓语与人际距离的内在渊源和关系,从学术的角度对跨文化交际实践和教学提出指导和建议。本论文由绪论、文献综述、正文三章、结束语、参考文献组成。在正文第一章解释了綦甲福博士的人际距离理论的社会性、符号性和文化性三大属性,并逐一解释其理论构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际距离的重要功能,即交际功能、调节功能和评价功能。接下来通过分析人际距离的表现形式:非言语层面的体距、体触、副语言,以及言语层面的称谓语和道别语,得出人际距离理论与称谓语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文第二二章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在人际距离理论的基础下,从文化距离、社会距离、心理距离和身体距离几个层面分析称谓语的不同情况并分析其根源所在。称谓语作为人类言语交际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不仅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双方的亲疏关系,社会地位以及一个语言群体的文化习俗。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长达五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使尊卑等距离观念深入人心,反映在称谓语上尤其鲜明。而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也使得其称谓语更显得简单、平易。了解异民族文化的取向体系,反观本文化的取向体系,在两种文化中相互关照提高跨文化能力才是我们外语学习者的真正目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需要我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注意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差异,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者应该不止于语言的表层学习,对于深层次的文化和习俗学习并运用到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去。第三章提出了一些对跨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现实指导建议,对英专及非英专的所有大学生都应该充分培养其文化意识,不要只专注于字词、语法等表层语言的学习,而应该加重中西文化、习俗方面的深入渗透和正确、全面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样不只可以将我们的文化不失偏颇的”走出去”,也可以让留学海外的同学快速适应异文化,学成归来,建设祖国。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对整篇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本论文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并支出本论文的局限和尚待今后研究的方面。总结本论文,我认为,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以本文化的经验为基础,在经历异文化环境中的差异过程中,不断思考、提高自身文化认知和适应新文化、新环境的能力。在人际距离理论的强大基础下,对中西的称谓语的对比、分类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和创新尝试。
【关键词】:人际距离理论 称谓语 跨文化交际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030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Introduction8-10
- 2 Literature review10-14
- 2.1 Previous Studies of Appellations Abroad10-11
- 2.2 Previous Studies of Appellations at Home11-14
- 3 Qi Jiafu's Interpersonal Distance Theory14-27
- 3.1 Attributes of Interpersonal Distance Theory14-19
- 3.1.1 Symbolic Attribute14-16
- 3.1.2 Social Attribute16-17
- 3.1.3 Cultural Attribute17-19
- 3.2 Functions of Interpersonal Distance Theory19-21
- 3.2.1 Communicative Function19-20
- 3.2.2 Regulatory and Evaluative Function20-21
- 3.3 Forms of Interpersonal Distance Theory21-27
- 3.3.1 Verbal forms21-24
- 3.3.2 Nonverbal Forms24-27
- 3.3.2.1 Proxemics24-25
- 3.3.2.2 Kinesics25
- 3.3.2.3 Paralanguage25-27
- 4. Appellation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Interpersonal Distance Theory27-50
- 4.1 Culture distance27-32
- 4.1.1 Oriental Appellations30
- 4.1.2 Western Appellations30-31
- 4.1.3 Comparison of Oriental Appellations and Western Appellations31-32
- 4.2 Social Distance32-37
- 4.2.1 Appellations of Different Social Ranks34-35
- 4.2.2 Appellations with Different Reputation35-36
- 4.2.3 Appellations of Different Age36-37
- 4.3 Psychical Distance37-42
- 4.3.1 Appellations in Near Vision38-39
- 4.3.2 Appellations in Medium Vision39-41
- 4.3.3 Appellations in Distance Vision41-42
- 4.4 Physical Distance42-50
- 4.4.1 Appellations in Intimate Distance42-44
- 4.4.2 Appellations in Non-Intimate Distance44-47
- 4.4.3 Appellations in Remote Distance47-50
- 4.4.3.1 Internet appellations47-48
- 4,4.3.2 Letter appellations48-50
- 5 Enlightenment of Appellation Study50-53
- 5.1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Intercultural Teaching50-51
- 5.2 Practical Instruction to Intercultural Exchange Activities51-53
- Conclusion53-55
- Bibliography55-58
- Publications during M.A. Study58-59
- Acknowledgements59-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素珍,王明铭;女性称谓用语文化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丁安仪;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称谓[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朱晓文;称谓语的多角度研究[J];修辞学习;2005年04期
4 毕继万;汉英社交称谓的差异[J];语文建设;1997年01期
5 丁崇明;男子配偶称呼语的历时演变、功能配置及竞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01期
6 尚婷;中英社交称谓语对比研究[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静;人际功能在中英文政治演讲中的对比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611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561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