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泰数词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汉泰数词对比研究
【摘要】:现代汉语与泰语的数词有相似性,也有相异性。本文以现代汉语与泰语中的数词为研究对象,选取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数词,尤其是基数词进行研究,旨在通过汉泰数词的词义、构词和文化引申义等的异同对比,系统地考察数词在汉泰各自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阐释数词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底蕴,揭示文化因素对汉泰数词系统差异的影响,以求消除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上的鸿沟,减少交际失误。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是明确研究范围和对象,对数词的定义进行阐述,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阐述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通过汉语与泰语数词的表示方法的对比来区别两者之间的异同。总体来看,汉泰数词的基本构成单位大体相同,而数词的表示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第三章对汉语与泰语数词系统中,具备特殊意义的汉泰数词词语构词进行了比较。第四章对汉语与泰语的数词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文化进行比较。两国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致使数词获得的文化内涵也具有差异性。第五章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概况出汉泰数词在表示方法上、形式上、文化上的相同与差异。
【关键词】:汉语数词 泰语数词 文化差异 对比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46;H412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5
- 第一章 绪论5-10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5-7
- 1.2 汉泰数词研究现状7-8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8-9
- 1.4 研究方法9-10
- 第二章 汉泰数词表示法对比10-16
- 2.1 基数表示法10-12
- 2.2 序数表示法12-13
- 2.3 分数表示法13
- 2.4 小数表示法13
- 2.5 倍数表示法13-14
- 2.6 概数表示法14-16
- 第三章 汉泰数词用法对比16-32
- 3.1 汉泰数词在形式上的异同16-17
- 3.2 汉泰数词在意义上的异同17-24
- 3.3 汉泰数词构词比较24-32
- 第四章 汉泰数词的文化差异32-43
- 4.1 汉泰数词文化内涵32-38
- 4.2 网络数字38-43
- 第五章 结语43-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4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丹;;嵌入“向”字短语“把”字句中介词短语位序先后的制约因素[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邱冬梅;;谈“什么”的有定替代用法及语用功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高宁;;“V什么V”格式对动词的选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年01期
4 闫岩;;谈吉林方言中的后缀“挺”[J];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5 张琳;;否定式“把”字句的类型分析[J];沧桑;2010年10期
6 伍金辉;;论永州方言中的疑问代词“好”[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7 王华,李桢;副词“贼”之语法特征及其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曹保平;;汉语区别词性质特点的考察与认识[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朱艳华;;“动词+数量短语”的句法属性浅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5期
10 王海燕;;徐州方言倒装语序的语用考察[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星;;汉英定语语序的对比分析及其相关问题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星;;介词短语“在+处所”结构的分布类型及其语义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怡妲;;“X什么X”格式的多角度分析[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向二兰;汉英助动词句法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金智妍;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意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洪学;湖南安仁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罗昕如;湘南土话词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赵娟廷;汉韩公文语体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琪;留学生对汉语“谁”的非疑问用法的习得研究——语料库途径[D];湘潭大学;2010年
3 金灿;现代汉语假设复句语用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祖艳凤;留学生程度副词“比较”偏误分析[D];暨南大学;2010年
5 孟丹;高等HSK作文中复句使用研究及教学对策[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苗艳艳;非时地名词作状语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迪娜(Kojogulova Dinara);吉尔吉斯语与汉语之比较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8 张菊红;《红楼梦》重叠词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王俊;“常常”和“通常”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赵丽哲;“S比NP还NP”构式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63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563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