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甘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来甘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研究
【摘要】:随着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在甘肃高校留学的外国学生人数近年持续增加。但基于“外国人”和“学生”的双重身份,留学生会比其他旅居者面临更多挑战,尤其是在学习适应方面。因此,了解来甘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现状,明确学习适应影响因素并帮助留学生更好适应在甘肃各个大学的学习非常重要。在过去的二十年,西方国家有许多关于留学生学习适应的研究,然而,大多数研究都是以西方国家为研究背景,尤其是以美国为研究背景。以西方国家为研究背景的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留学生在中国学习适应中存在的问题。此外,我国有关来华留学生学习适应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旨在了解来甘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现状,调查影响来甘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的因素。本研究采用问卷和访谈调查来甘留学生的跨文化学习适应及影响因素,具体调查以下三个问题:(1)来甘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现状如何?(2)哪些因素影响来甘留学生的跨文化学习适应?(3)来甘留学生的留学动机和其跨文化学习适应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作者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输入到SPSS 16.0软件中,并对问卷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因子分析和信度分析来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和信度。描述性分析被用来研究来甘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的现状。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被用来研究来甘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在各个因素上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皮尔逊相关分析被用来研究来甘留学生的跨文化学习适应和其留学动机是否存在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来甘留学生在跨文化学习适应上存在难度。汉语水平是他们在学习适应中遇到的最大困难。(2)国籍、年龄、汉语水平、教育水平以及专业因素对来甘留学生的跨文化学习适应产生显著影响。国籍因素中,来自亚洲的留学生适应的最好。年龄因素中,年龄大的留学生比年龄小的留学生适应的好。汉语水平因素中,通过汉语水平考试四级的留学生适应的最好,没有通过汉语水平考试的留学生适应的较差。教育水平因素中,研究生适应的最好,本科生适应的较差。专业因素中,理工科留学生比文科留学生适应的好。(3)来甘留学生的留学动机与其跨文化学习适应呈弱负相关,即留学动机越强,学习适应困难程度越低。基于本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对来甘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和留学生自身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提出干预措施和改进策略。
【关键词】:来甘留学生 跨文化学习适应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95
【目录】:
- Abstract (in Chinese)4-6
- Abstract (in English)6-8
- List of Abbreviations8-14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4-17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14-15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5-16
- 1.3 Overview of the Study16-17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7-36
- 2.1 Key Terms17-20
- 2.1.1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17-19
- 2.1.2 International Students19
- 2.1.3 Academic Adaptation19-20
- 2.2 Theories and Models Related to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20-23
- 2.3 Academic Adaptation Mode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23-26
- 2.4 Studies Related to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cademic Adaptation Abroad26-34
- 2.4.1 Studies of Academic Difficultie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26-29
- 2.4.2 Factors Influenc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cademic Adaptation29-34
- 2.5 Studies Related to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cademic Adaptation at Home34-35
- 2.6 Limitations of the Previous Studies35-36
- Chapter Three Research Methodology36-52
- 3.1 Research Purpose and Questions36
- 3.2 Participants36-41
- 3.2.1 Participants of the Questionnaire36-41
- 3.2.2 Participants of the Interview41
- 3.3 Procedures41-43
- 3.4 Instruments43-48
- 3.4.1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43-45
- 3.4.2 Reasons of Studying in Chinese University Questionnaire45-46
- 3.4.3 Academic Adjustment Difficulty Questionnaire46-47
- 3.4.4 Interview Questions47-48
- 3.5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48-49
- 3.5.1 Reliability of the Questionnaire48
- 3.5.2 Validity of the Questionnaire48-49
- 3.6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49-51
- 3.6.1 Data Collection49-50
- 3.6.2 Data Analysis50-51
- 3.7 Summary51-52
- Chapter Four Results52-78
- 4.1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cademic Adaptation in Gansu52-60
- 4.1.1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52-57
- 4.1.2 Results of the Interview57-60
- 4.2 Factors Influenc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cademic Adaptation in Gansu60-72
- 4.2.1 Nationality60-62
- 4.2.2 Gender62
- 4.2.3 Age62-64
- 4.2.4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64-66
- 4.2.5 Length of Time66-67
- 4.2.6 Educational Level67-69
- 4.2.7 Specialty69-70
- 4.2.8 Financial Sources70-71
- 4.2.9 Prior Transitional Experience71-72
- 4.3 Correlation between Academic Adaptation and Study Motivation72-76
- 4.4 Summary76-78
- Chapter Five Discussion78-84
- 5.1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cademic Adaptation in Gansu78-80
- 5.2 Factors Influenc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cademic Adaptation in Gansu80-82
- 5.3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Adaptation and Study Motivation82-84
- Chapter Six Conclusion84-89
- 6.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84
- 6.2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84-87
- 6.2.1 Implications for Universities and Institutions in Gansu85-86
- 6.2.2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86-87
- 6.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87
- 6.4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87-89
- Acknowledgements89-90
- References90-97
- Appendix I Questionnaire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Gansu (English)97-100
- Appendix II Questionnaire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Gansu (Russian)100-103
- Appendix III Interview Questions103-104
- Academic Achievements10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杏英;彭学敏;;文化学习对跨文化敏感的影响[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2 皮德敏;跨文化交际与文化教学[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杨明娜;浅析习语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学习[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苏文瑾;;二语习得中的文化学习[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谷铁霞;;文化教学的动态融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侯奕松;;超越语言的文化教学[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4期
7 赵丽;张娇媛;;文化差异与英汉翻译[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8 武英杰;张玉双;;跨文化学习的超越性[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7期
9 杨伟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探析[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04期
10 叶春萍;刘少毅;;地图辅助下的法国文化学习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魏磊;;关于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学习管理现状的探讨与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2 余美芳;杨学军;;我国部分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现状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3 冉瑞和;;浅谈关于开展少先队活动和文化学习的辅导[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4 夏光;;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5 卢炳尧;;浅谈“海派商业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征[A];海派商业文化论文集[C];1995年
6 肖艳;;浅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学习[A];2014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7 孔倩云;;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园;文化学习应该“去功利化”[N];中国文化报;2013年
2 武佳;文化引领我们成长[N];中国保险报;2012年
3 陕西日报社社长 杜耀峰;文化强省要彰显文化的先进性[N];陕西日报;2007年
4 记者 史发强;传媒导向突出贴近 文化产业方兴未艾[N];阿勒泰日报;2007年
5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 代院长 郭俭;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推动法院文化发展繁荣[N];人民法院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董博;让文化学习与体育健身并重前行[N];吉林日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黄晓琴;阳光财险 要做文化“贵妇和绅士”[N];证券日报;2005年
8 廊坊师范学院 朱荣华 吴月蓉;培树特色鲜明的廊坊文化品牌[N];廊坊日报;2011年
9 黄振平;文化生态刍议[N];中国文化报;2008年
10 ;让文化助推经济[N];江西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文婕;文化学习引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玉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2 阿浏图雅;针对蒙古国大学生的茶文化教学设计[D];山东大学;2015年
3 张灿灿;来华医学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张蓓蓓;针对汉语学习者的网络中华文化学习资源调查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瞿玉蕾(NANG YU THANDAR LWIN);缅甸东枝华文中学中华文化传播现状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6 孙振东;基于云计算的公共文化学习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7 王莹;《环球汉语—汉语和中国文化》文化项目呈现方式考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8 吴梦冉;赴欧美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与效能感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9 王超然;匈牙利沐辉中学汉语初级班文化教学案例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10 刘彭超;基层重点业余体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5717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57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