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方言体貌研究
本文关键词:山西运城方言体貌研究
【摘要】:运城方言是晋语和中原官话的过渡地带方言,兼有二者的部分特点。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运城方言的体貌系统。全文分为绪论、运城方言中的体、运城方言中的貌、运城方言中两个时间标记与体范畴比较研究和总结五章。绪论部分主要包括运城方言的归属,体貌的概念,运城方言及体貌研究文献综述等内容。二、三章从方言体标记的实际功能和用法出发,对运城方言的体貌标记进行界定,再从共时角度对运城方言的体貌标记用法进行研究,构建运城方言体貌系统。通过调查和研究,运城方言存在完整的体貌系统,体包括“完成体、进行体、开始体、持续体、经历体和继续体”六种,貌包括“短时貌、尝试貌、反复貌”三种。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以普通话为参照系分析方言和普通话的异同点。重点研究每种体貌范畴下表示体貌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包括动词的重叠和标记词等方式,并分析了每个体标记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和谓语的关系以及语法意义等方面内容,具体的体标记词包括“唠”“在”“着”“起”“开”“和下”等等。第四章探讨了运城方言中两个特殊的时间助词“去”和“呀”,介绍了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和完成体、经历体以及继续体进行比较,本文认为“去”是表示过去时的标记,“呀”是表示将来时的标记。最后总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关键词】:运城方言 体貌 时制 体标记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7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20
- 1.1 运城的概况和历史沿革9-10
- 1.1.1 运城的地理概况9
- 1.1.2 运城的历史沿革9-10
- 1.2 运城方言的归属10
- 1.3 山西方言和运城方言研究综述10-12
- 1.4 运城方言语音系统12-13
- 1.5 体貌的概念13-14
- 1.6 体貌范畴的语法手段14-15
- 1.7 共同语体貌研究综述15-17
- 1.8 方言体貌研究综述17-18
- 1.9 本文研究意义、内容和方法18
- 1.10被调查人简介18-20
- 2 运城方言的体系统20-35
- 2.1 完成体20-23
- 2.2 进行体23-27
- 2.2.1 在23-25
- 2.2.2 着25-27
- 2.3 开始体27-29
- 2.4 持续体29-31
- 2.4.1 着30
- 2.4.2 上和下30-31
- 2.5 经历体31-32
- 2.6 继续体32-35
- 3 运城方言的貌系统35-41
- 3.1 短时貌35-37
- 3.2 尝试貌37-39
- 3.3 反复貌39-41
- 4 运城方言中两个时间标记与体范畴比较研究41-50
- 4.1 共同语中的时制系统41-42
- 4.2 运城方言中的时间标记“去”42-44
- 4.3 运城方言中的时间标记“呀”44-45
- 4.4 时间标记“去”与完成体、经历体标记比较45-48
- 4.5 时间标记“呀”与继续体标记比较48-50
- 5 总结50-53
- 参考文献53-55
- 致谢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训令;;汉语焦点标记词研究述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温素平;;作为焦点标记词的“是”分析——兼论“很是”、“最是”[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3 宗守云;;张家口方言含焦点标记词“让”的句子[J];燕赵学术;2010年01期
4 张爱玲,张秀松;近将来时态标记词“看”字的语法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周筱娟;;祝愿语的形式和意义特征[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李莹;;感叹句标记手段的跨语言比较[J];汉语学报;2008年03期
7 熊仲儒;;层次分析法中标记词的处理[J];汉语学习;2011年02期
8 刘林;;句子焦点的选择机制[J];理论界;2013年02期
9 徐盛桓;;语言的“有标记”和“无标记”[J];山东外语教学;1985年04期
10 尹铁超 ,周滨;社会因素与语义标记对立的变异[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琼;;标记词“给”的句法及语用意义研究[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2 袁子渊;朱力;;词边界问题与留学生阅读材料的词边界标记[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解正明;基于社会认知的汉语有标记构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张全生;现代汉语焦点结构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孙肇春;汉语事体结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5 程丽丽;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末北京话被动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承;汉语反预期标记词习得情况考察[D];复旦大学;2011年
2 臧蔚彤;对外汉语教学中带有标记词的强调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3 徐慧子;衢州话的否定标记词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4 邓敏;汉语焦点标记词“甚至”的句法语义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5 赵先旗;浅论汉语焦点问题和焦点标记形式[D];河南大学;2010年
6 袁娟;现代汉语性别标记不对称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7 孙楠;现代汉语转折副词的反预期标记功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8 周卓;“关于、至于、对于”标记话题的比较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9 徐景宜;话题标记“关于”、“对于”、“至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姜其文;主观量标记“好”、“大”、“不”、“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731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573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