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方言声调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西和方言声调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西和方言 单字调 双字调 变调模式 声学研究
【摘要】: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部,西和方言属于官话方言区中原官话片秦陇方言小片。关于西和方言单字调的研究,前人运用传统方言学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果,基本揭示出了单字调的特点,并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描写,而西和方言双字调的研究至今仍是一片空白。鉴于此,本文以西和方言的声调为研究对象,用实验语音的方法,对西和方言的单字调和双字调模式进行分析,旨在更加全面、准确地反应和揭示西和方言声调面貌。全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西和方言的地理、人口及历史沿革,汉语声调研究现状概述,西和方言归属、方言音系及西和方言研究现状。第二部分“研究对象、方法、方案和意义”,介绍研究对象和方法,确定研究方案并说明研究意义。研究方案主要包括发音字表的选择和制作、发音合作人及录音环境的选择与语音分析软件等。第三部分“西和方言单字调实验研究”,从音高和时长两角度对西和方言单字调进行研究。介绍实验语料、研究方法和过程,使用Praat语音分析软件对基频和时长数据分别进行测量,采用T值法对基频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转换成与人耳听感对应的五度值。在具体实验过程中,先分别提取音高和时长的相关数据,然后进行归一化处理,根据归一化数据做出音高和时长的格局图。通过分析得出:西和方言有4个单字调类,阴平调值为31,阳平调值为23,上声调值为52,去声调值为55,与传统研究结论有同有异。研究时长发现西和方言4个单字调调长没有差异,长短的不同是由个人发音差异造成的。第四部分“西和方言双字调实验研究”,继续从音高和时长两方面研究西和方言双字调连读变调。首先介绍实验语料、方法和过程,然后提取基频和时长数据并对其进行归一化,最后根据归一化后的数据做出相应的图表,根据图表分析每个调类组合前后位置的变调情况。同时,尝试从类型学的角度探讨西和方言双字调连读变调的类型和条件。西和方言16组双字连读组合中,有22种连读模式,其中有12组产生了连读变调。变调的类型有非调位性变调和调位性变调,调位性变调依据位置匹配方式分为前变型、后变型、全变型,依据音变方式,调位性变调又可分为简化型、异化型、中和型。第五部分“结语”,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西和方言 单字调 双字调 变调模式 声学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72.2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绪论11-20
- 第一节 西和人文历史概况11-12
- 一、地理气候11
- 二、人口面积11
- 三、历史沿革11-12
- 第二节 汉语声调实验研究概述12-14
- 第三节 西和方言概况14-20
- 一、方言归属14-15
- 二、方言音系15-17
- 三、西和方言研究概述17-20
- 第一章 研究对象、方法、方案和意义20-24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20
- 一、研究对象20
- 二、研究方法20
- 第二节 研究方案20-23
- 一、方言调查准备工作20-21
- 二、方言调查21-22
- 三、建立语音数据库22-23
- 第三节 研究意义23-24
- 第二章 单字调实验研究24-35
- 第一节 声调格局概说24
- 第二节 实验语料和方法24-26
- 一、发音样本的选择和制作24-25
- 二、声学参数的提取25
- 三、语音数据的相对化25-26
- 四、相对化数据的统计分析26
- 第三节 单字调的统计分析26-33
- 一、语音样本的统计分析26
- 二、语音样本的主体分布26-30
- 三、按性别分组的统计分析30-32
- 四、单字调调长研究32-33
- 第四节 实验结论33-35
- 第三章 西和方言双字调实验研究35-74
- 第一节 实验语料和方法35-37
- 一、发音样本的选择和制作35-37
- 二、声学参数的提取37
- 三、语音数据的相对化处理37
- 第二节 双字调实验分析37-59
- 一、语音样本的统计分析37
- 二、双字调音高实验分析37-59
- 第三节 西和方言双字调变调类型59-68
- 一、西和方言双字调调位模式59-63
- 二、西和方言双字调调位变体63-64
- 三、西和方言双字调变调的类型和条件64-68
- 第四节 西和方言双字调调长研究68-72
- 一、双字调调长归一化处理68
- 二、调长分析68-72
- 第五节 实验结论72-74
- 结论74-75
- 参考文献75-79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79-80
- 致谢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希睿;;昆明方言单字调的实验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 刘俐李;乌鲁木齐回民汉语的单字调连读调和调类的共时演变——兼论声调层次[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3 潘丹婧;;惠阳客家话单字调实验研究报告[J];文教资料;2013年32期
4 吴健;;标准普通话单字调缺陷的判定[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年05期
5 明茂修;;贵州威宁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分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陈志月;;施甸方言单字调实验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05期
7 尹梅;;青岛方言单字调实验研究[J];文教资料;2007年34期
8 丁琳;;基频归一法和姜堰方言单字调实验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向柠;石锋;;长沙话单字调的声学实验与统计分析[J];语言研究;2007年02期
10 贺子晗;;永州芝山方言单字调实验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程;曹文;;阜新方言单字调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刘璐莎;;迁居县城的曲堤人的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彭金美;曹文;;玉山下镇方言单字调实验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向柠;;广州“地方普通话”单字调的声学实验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张滢;曹文;;大连方言单字调实验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焦立为;;三个单字调的汉语方言的声调格局[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7 向婷;贾媛;;湖南麻阳话单字调和双字调的语音实验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2013)论文集[C];2013年
8 李倩;曹文;;日本学生汉语单字调的阳平与上声[A];第九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屈梅娟;;东平方言声调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畅;意大利中学生习得汉语单字调的声调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重庆大学;2015年
2 杨艳霞;西和方言声调实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溢;初级阶段巴基斯坦籍留学生汉语单字调习得调查分析[D];渤海大学;2014年
4 孙祥愉;广西北海市区白话单字调和双字调实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石少伟;《现代汉语方言音库》单字调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掌才;湖南沅江赤山话单字调和双字调声学实验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薛东梅;泰国中学生汉语四声单字调获得情况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8 贲成程;海安方言轻声调式实验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9 周天龙;马来西亚学生习得汉语单字调与双字调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10 和红艳;山西文水方言声调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147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14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