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标点符号教学顺序研究
本文关键词:对外汉语标点符号教学顺序研究
【摘要】:本文以新版《用法》、《博雅汉语》、留学生写作语料三者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充分应用对比法、统计与数据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参考《汉语水平等级与语法等级大纲》,结合自身经验,构建对外汉语标点符号教学顺序,进而总结并分析前人对对外汉语标点符教学的建议,提出自身的独到建议。除结语外,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标点符号概说。全面介绍标点符号的定义、功能、形式和位置,并指出标点符号的使用具有极大的灵活性。第三部分为2011版《标点符号用法》和1995版《标点符号用法》的对比。通过两者对比,指出其中的重大修改指出,并探讨它对对外汉标点符号教学的重大意义。第四部分为构建标点符号教学顺序。通过对《博雅汉语》和留学生写作语料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情况的考察,结合第二章内容,构建出对外汉语标点符号教学顺序。第五部分为对对外汉语标点符号教学的探索。在回顾前人提出的教学建议基础上了,结合第三章得出的结论,探索出了五条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标点符号 基本用法 教学顺序 教学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一、选题缘由9
- 二、研究对象9
- 三、研究意义9-10
- 四、研究方法10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10
- 六、研究现状10-13
- (一)国外研究现状10
- (二)国内研究现状10-13
- 第一章 标点符号概说13-20
- 一、标点符号的定义13-15
- 二、标点符号的功能15-17
- (一)表示停顿15
- (二)表示某种语气15-16
- (三)表示某些成分的性质和作用16-17
- 三、标点符号的形式和位置17-18
- (一)点号的形式和位置17
- (二)标号的形式和位置17-18
- 四、标点符号的灵活性18-20
- 第二章 新、旧版《用法》的对比20-37
- 一、新版《用法》的修改20-31
- (一)标点符号种类的修改20
- (二)标点符号基本用法的修改20-29
- (三)标点符号位置的修改29-30
- (四)其他重要的修改30-31
- 二、对新版《用法》的一些思考31-35
- (一)对标点符号种类的思考31-33
- (二)对标点符号基本用法数量的思考33
- (三)对文中某些用词的思考33-34
- (四)对基本用法和补充规则的思考34-35
- (五)对文中标点应用的思考35
- 三、新版《用法》对对外标点符号教学的意义35-37
- (一)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依据36
- (二)为标点符号知识的教学提供依据36
- (三)为标点符号教学顺序的编写提供依据36-37
- 第三章 关于构建标点符号教学顺序的设想37-57
- 一、对《博雅汉语》中标点符号使用情况的考察及思考37-48
- (一)对标点符号种类的考察37-38
- (二)对标点符号具体用法的考察38-47
- (三)对考察结果的思考47-48
- 二、对留学生写作材料中标点符号使用情况的考察及思考48-51
- (一)对本校留学生写作材料的考察及思考48-50
- (二)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考察及思考50-51
- 三、标点符号教学顺序的构建51-57
- (一)标点符号教学顺序51-56
- (二)对标点符号教学顺序的说明56-57
- 第四章 对标点符号教学的建议57-61
- 一、前人对标点符号教学的建议57-58
- (一)对教学大纲的建议57
- (二)对教材的建议57
- (三)对教师的建议57-58
- (四)其他方面的建议58
- 二、本文对标点符号教学的建议58-61
- (一)教学因素多重化58-59
- (二)教师知识素养国别化59
- (三)教学课型双重化59
- (四)教学有度59-60
- (五)标点规则实施具体化60-61
- 结语61-62
- 参考文献62-65
- 后记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雨;我国对外汉语课程与教学任务[J];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08期
2 孟长勇;加强对外汉语电化教学的教材建设[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涂文晖;论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代文学教学的特殊性[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李旖旎;基于网络的对外汉语教学课件制作系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5 ;第一届对外汉语与修辞研讨会在上海举行[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王玲娟;对外汉语初级阶段语音感教学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甘甲才;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学的尝试[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8 肖路;对外汉语影视课中教师的主体作用[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王路江;对外汉语学科建设新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2期
10 ;第一届对外汉语与修辞研讨会在上海举行[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小红;;有关对外汉语英汉翻译教材的思考[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赵金铭;;“十五”期间对外汉语学科建设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柏亚东;;对外汉语精读教材用词情况调查及分析[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谢晓燕;;基于语言稳态理论的对外汉语报刊教材词表更新[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秀婷;;对外汉语教学管理过程刍议[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6 郝晓梅;;试论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7 朱明媚;;浅谈对外汉语兼职教师队伍的问题与对策[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8 付玉凤;;对外汉语中级阅读课中的文化教学初探[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汪欣欣;;“变易理论”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李东明;;试论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文;对外汉语专业人才需求升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本报驻柏林记者 王怀成;中外合作编写对外汉语新教材[N];光明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刘一 张亿;放慢开设热门专业的脚步[N];天津教育报;2010年
4 胡南;对外汉语推广要有市场化意识[N];光明日报;2009年
5 记者 刘宝森 高洁;就业出口变窄,困扰对外汉语毕业生[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6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王笑菁;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三原则”[N];光明日报;2013年
7 记者卢新宁;北大将大力培养对外汉语人才[N];人民日报;2002年
8 伊者;让汉语走向世界[N];中华读书报;2005年
9 商报记者 王东;“对外汉语”2006新趋向[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10 商报记者 王东;对外汉语图书今年流行“走出去”[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黄晓颖;对外汉语有效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翁晓玲;基于元语言的对外汉语学习词典释义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平;文化模式与对外汉语词语教学[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张晓苏;认知心理视角下的对外汉语词汇课堂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玲莉;三部对外汉语学习词典释义用例的分析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郭鹏;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D];复旦大学;2008年
3 荣亮;试论对外汉语中国文化教学中的熟语文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朱云;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探析[D];浙江大学;2010年
5 马英骁;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师课堂指令性言语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陆熙雯;对外汉语课堂互动中的纠正性反馈对习得的影响[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7 彭丽;对外汉语课堂问题行为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8 齐冬梅;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课程整合理论及实证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9 徐玲婵;博客辅助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10 陈树峰;从隐喻角度探讨对外汉语熟语教学[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36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36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