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到互文本——翻译视角的文本意义探究
本文关键词:从文本到互文本——翻译视角的文本意义探究
【摘要】:本文追溯文本演变过程,着重探讨和分析文本转向、意义观念对翻译的影响及意义。通过梳理文本理论和概念在西方发展的历史,本文认为西方文论研究重心由作者向文本、再向读者的演变过程对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有着引领和推动作用。我们应该对翻译活动密切相关的诸要素,如作者、文本、译者、译文和读者等进行重新思考,进一步认识翻译的本质。
【作者单位】: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关键词】: 文本 互文本 转向 意义
【基金】:201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文本理论与翻译研究”(项目编号:12JCWY05YBM)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1.引言文本是一个不断变迁的概念,其运用颇广,内涵又颇为复杂,需要梳理。文本概念的发展是与西方社会历史、哲学思潮演变息息相关的。而文本概念在中国传播的时间较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至今才短短的30年时间,然而它对中国的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在很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梅启波;;文本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变异[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2 屠国元;李文竞;;翻译发生的意向性解释[J];外语教学;2012年01期
3 吕俊;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4 林克难;翻译研究:从规范走向描写[J];中国翻译;2001年06期
5 王东风;解构"忠实"——翻译神话的终结[J];中国翻译;2004年06期
6 孙艺风;;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策略[J];中国翻译;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付昌玲;从解释学法则看译者身份的转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徐建龙;翻译中的意义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王安原;吉哲民;;对译者角色——“隐身”的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袁晓亮;;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启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冯红;;从“对话”到“延异—播撒”——伽达默尔和德里达翻译文本意义产生机制理论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戴俊霞;;Babel:通天塔,还是巴别塔——译学研究的两种进路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楚春霞;;解读苏珊·巴斯内特的“种子移植”理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刘德军;陈艳君;;旅游资料语篇特点与英译策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邓燕;;大中华文库版《浮生六记》翻译策略解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东升;;翻译文化研究的新概念[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吕佳擂;任东升;;如何确定翻译家的国别归属[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高永欣;;翻译理论与译者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于海岩;;解析英汉翻译中源语、目的语的意义联想——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芦笛;;从斯坦纳的阐释学角度看译者在翻译中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传彪;;对“异化”的困惑与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星颐;;比较文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刍议[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张传彪;;对汉字语境下后现代解构主义的质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洪涛;;从此岸到彼岸的反拨与超越——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学派研究范式探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齐伟钧;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洁;赛、沙《水浒传》英译本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3 胡畔;《紫色》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琳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政治语篇中英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婧;从专业笔译角度看汉英翻译中的“忠实”[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李娟;杨必译《名利场》中“good”一词的具体化译法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杨媛;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永国;互文性[J];外国文学;2003年01期
2 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年01期
3 许苗苗;网络文学的五种类型[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4 李莉;超现实与网络文学的大众性[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5期
5 周晓梅;;翻译研究中的意向性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赵汀阳;综合文本(Syntext)[J];南方文坛;2000年04期
7 高宁;翻译发生学及其相关理论研究[J];上海科技翻译;2004年01期
8 黄鸣奋;网络文学之我见[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4期
9 于德英;崔新广;;翻译的性别化隐喻:哲学的阐释与解构[J];外语教学;2007年02期
10 袁伟;“原文”的物化与翻译研究[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寅;张萌;王晓东;;关于文本意义生成因素的试验分析报告[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舒湘鄂;;对设计文本意义的探测[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史许福;;浅析审美的后现代主义文本[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4期
4 李兵;;文本分层理论与多重解读[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01期
5 魏海波;;文本意义结构及跨语重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6 丁宁;文本意义接受论(上)[J];文艺争鸣;1990年02期
7 P.D.朱博 ,清竹 ,永清;文本游戏:解构主义与文学批评[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8 夏铭;文本意义与翻译[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9 胥瑾;文本与译者[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0 刘江华;文本意义的变动规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佴荣本;;文学史的文本与人本[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许彦达;朗读不是鹦鹉学舌[N];中国教师报;2005年
2 徐妍;在伤痛中承担意义[N];文艺报;2010年
3 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中心小学 尹承香;走进人物的心灵[N];学知报;2011年
4 王志耕;从失语走向历史透视[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藏策;图文书的歧途[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6 李镇西;散点透视语文教学的“庐山”真面目[N];中国教育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罗纲;文本隐藏信息检测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3 李金凤;“评价—顺应”视角的读者定位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黄小扬;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干预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剑;基于概念的文本表示模型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2 王宣又;心理空间与文学文本意义的认知探寻[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3 王海霞;文学翻译理解过程——文本视界与译者视界的融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柴凤英;文本意义的阐释与建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5 程敏;关联理论与翻译[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婷婷;再现译者决策过程[D];浙江大学;2006年
7 曹忠华;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神话类文本教学探究[D];苏州大学;2014年
8 张鹏;基于FrameNet框架关系的文本蕴含识别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9 卓今;《马语者》翻译实践报告[D];中南大学;2012年
10 林怡;视点—文本意义的生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504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50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