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其”的词化历程与动因
本文关键词:“极其”的词化历程与动因
【摘要】:"极"与"其"本是在线性序列上相连却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的跨层结构,"极"是动词,"其"是一个限定词(包含定指标记和名词所有格),与后面的中心语一起作"极"的宾语,两者之间构成动宾关系。主语的无生命化,韵律节奏的双音化,"极"的副词用法的影射作用共同推动了副词"极其"的形成。副词"极其"最早萌芽于北宋,发展于元明时期,成熟于清代中叶。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副词 极其 词化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语史语料库建设研究”(编号:10&ZD117)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宿迁方言词语历时研究”(编号:2013SJD740030)
【分类号】:H13
【正文快照】: 在现代汉语中,“极其”是一个常用程度副词,表最高程度,相当于“十分、非常”。只修饰多音节形容词、动词。用于书面[1](P287)。与双音节词组合占绝对比例[2](P84)。如:(1)态度极其严肃诚恳。(2)这项决定极其正确。“极其”的使用情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所不同。分述如下:上古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谊生;;从间接的跨层连用到典型的程度副词——“极其”词汇化和副词化的演化历程和成熟标志[J];古汉语研究;2007年04期
2 巴丹;;极性程度副词“极其”与“极为”[J];汉语学报;2011年02期
3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彦屏;;从认知角度看“被”字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2 谢晶;;“汉语语法化”机制综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3 李晗韫;;古代汉语话语标记“说不得”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4 时昌桂;;介词“替”的用法及虚化历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李素英;;也谈表顺承关联的时间副词“却”的形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6 傅惠钧;《儿女英雄传》选择问句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7 吴真;;敦煌孟姜女变文与招魂祭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李振中;肖素英;;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来源问题研究[J];北方论丛;2008年03期
9 魏红;;论“的确”的篇章用法和衔接功能[J];北方论丛;2009年04期
10 李庸;;历时语法化的语篇凝固机制[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周国辉;隋虹;;语言语境语法化作用的英汉语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曲金良;;孟姜女传说在唐代的流传——基于敦煌写本的几点再探索[A];山东淄川·中国孟姜女传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汪如东;;浅析“不差钱”[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5 卪旭;;《玉篇》“mp,清mp”疏证[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九、十合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郝二旭;唐五代敦煌农业专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全静;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张龙;现代汉语习用语法构式句法分析及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魏春妮;“一样”结构的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伍凌;“可是”的虚化及三个平面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朱丽艳;《左传》与《世说新语》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曹思海;《醒世姻缘传》“被”字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杨成忠;敦煌变文的审美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晓辉;“彼此”的多角度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9 潘文芳;“二十四孝”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e,
本文编号:6677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67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