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状词理论:从语义到语用
本文关键词:摹状词理论:从语义到语用
【摘要】:罗素用摹状词理论对传统逻辑中主谓式的语句进行语义分析,力图将其逻辑结构清晰呈现出来,从而解决哲学和逻辑学中诸多疑难,而斯特劳森从语用层面上批判罗素的这种转化工作。此批判强调语境要求对于语词和语句使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摹状词理论从语义向语用的转变。本文一方面通过斯特劳森的批判,再现这种转变,另一方面也希望对罗素与斯特劳森的思想展开质疑与反质疑的哲学思考。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
【关键词】: 斯特劳森 罗素 摹状词理论 语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穆勒逻辑思想及严复译介对中国近现代逻辑观影响研究”(11YJA720400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05
【正文快照】: 摹状词理论是现代逻辑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在传统逻辑学中,单独概念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专名,如鲁迅,一种是摹状词。所谓摹状词即是用某一个事物的某方面特征或描述来指称该事物,如“《狂人日记》的作者”。在传统逻辑中摹状词并没有体现出特别独特的一面,或者说它以一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端炜;;试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J];黑龙江史志;2009年04期
2 谢佛荣;;从《论指称》看两种摹状词理论[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张佳一;;试析弗雷格专名理论和罗素摹状词理论的区别[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09期
4 杨雪芹;;重读经典:罗素的摹状词理论[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车峰;;试论罗素摹状词理论及其对语言哲学的影响[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梁雪梅;;单称词项维度的罗素和斯特劳森指称理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S3期
7 李颖新;刘京娟;张燕京;;意义理论的语用学转向——简析斯特劳森对于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批评[J];党史博采(理论);2009年06期
8 刘金东;郝蕾;;逻辑语义学专名指称理论探析——社会功能和认识主体角度反思[J];大家;2010年12期
9 胡群香;;塞尔和克里普克的专名理论比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仇瑛;;专名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反思[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灏;;意义与指称不可兼得——对一种意义理论的批评[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骆传伟;专名的涵义与指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刘高岑;语言、心智与世界[D];山西大学;2004年
3 成军;论词项的概念指向性[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玲;摹状词理论及其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2 曹雪;基于顺应理论的摹状词指称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罗欢;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4 王佳伟;试论罗素摹状词理论对语言哲学研究之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5 范为;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及其理论困境[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王晓霞;现代汉语语篇的词汇衔接[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宁宁;指称论的历史发展与解读[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黄萤飞;罗素与斯特劳森关于摹状词的争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石婷;现代汉语专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忠;同位结构的认知机制及语义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87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87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