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外转喻属性模式的微观操作层面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17 07:05
本文关键词:言外转喻属性模式的微观操作层面分析
【摘要】:Panther, Thornburg (1998,2000,2004)等国外学者曾经在传统指称、语法等转喻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针对语用学间接言语行为解释的言外转喻假说(illocutionary metonymy),,以期用该理论作为认知主线从心智和心理角度和高度主要针对种种语言学事件、事例和现象等加以全面、实时、透彻的分析和阐释。Panther.K.U.等为数不多的几位国外转喻研究专家对语用学中有关语用推理现象分步骤、分层级的解释自始至终持有怀疑态度,尽管Grice的十三步语用推理分析看似十分有道理,但是在现实语用交际和对话中却无法通透性地解释人类交际为什么如此迅捷性的根本原因。由此,他们另辟蹊径,提出了言外转喻应该是人类对话语推理操作的行之有效的基本认知动因,只有将言外转喻作为认知语用操作的根基和框架,交际才可以顺利、合理地进行。转喻的研究文献不计其数,分别从低层次转喻和高层次转喻两个方面入手研究,Panther等学者尽管意图将转喻的研究再掀高潮,但是对所谓的言外转喻深入探讨也无能为力地只是停留在他2004年认知语言学杂志所发表的一篇有关转喻的文章上而已,在这篇文章中他曾经寥寥数语地提及了言外转喻的大致概念,且提出了言外转喻可以解释言外行为的说法。 本论文就是在Panther于2004年所涉及的言外转喻假说的基础上,进行细致化、具体化和精准化的归类、分析和解释研究。他当年所提出的言外转喻的关键假设就是:某语用学间接言语行为的字面表达和其所指向的属性含意之间具有同质不同类的特点,所谓言语行为的属性从意义上可以替代言语行为本身,反之亦然,亦即言语行为字面表达提供了一定的线索指向该话语的属性(Panther,2004:103-104)。言语行为和属性之间产生互代的说法在语言学历史上实属首创提出,但是根据文献探究,Panther所谓的属性只限于话语表达的宏观属性而已,如①“Can you pass me the sugar?”该句在类别上讲是疑问句,但却指向了非疑问的“请求”的宏观属性,这一方面说明该间接言语行为确实存在间接的思维转向,即言外转喻的操作趋势;另一方面说明只要话语含意所体现出来的属性与字面表达不符,那么该话语表达势必存在言外转喻思维的正、逆两向操作。 为了进一步确立言外转喻框架的成立性,他们提出用于诠释言外转喻思维操作方式的场境理论(scenario),这也就等于说他们把语用学的间接言语行为解释从认知角度做出全新的理解,即当做言外转喻。随即他们更深入地提出转喻中存在的源域和目标域等认知域都也无非只不过是场境而已。认知域就是个学界始终持有争议的不明概念,且不论认知域=场境的说法本身就毋庸置疑地具有很大的解释模糊性,场境本身的界定也存在面目不清的缺陷。他们认为,所有组成言外转喻场境的部分都能替代场境核心或整体场境。这种说法在本质上就和隐喻一样,存在概念循环论证的严重局限,即能转喻地替代就是场境,场境就是可以转喻地替代。场境理论在促进转喻发展的轨迹上功不可没,但是它依然应用的是转喻研究中的传统逻辑常规替代性思路,最为突显的缺点是它仍然以所谓的语用学推理“原则”(principle)作为推导步骤和程序,未能完全脱离语用学对推理研究的传统逻辑路线,造成了对汉语言中间接性大的言外转喻推理模式和过程严重考虑不足的局面,未对言外转喻在推理中作用的本源性和本质性思维基础进行全面透析,这必然使得间接言语行为的推理无法穷尽且在语义上容易产生偏离。 场境和宏观属性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解释力差强人意,场面有余,细节不足。“属性”究竟如何操作的问题从未触及,因此“属性”的操作程序逐渐浮出水面,成为言外转喻研究中的一个敏感的触点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属性概念、分类、操作和程序等方面解决两个问题:(1)与原宏观属性提法求同存异,确认属性在言外转喻操作中的核心地位;(2)提出属性≈意向性≈含意解读的说法,明确属性在类-属空间内的操作路向。根据邹春玲所提出的“属性归纳加强联想操作”模式,进一步借助汉语言语料透彻分析和解读言外转喻微观操作中存在的各种情况。本文借助言外转喻作为理论框架,重申言外转喻属性操作模式为含意获取最简方案,意图充分证明其成立性。 全文共分五章进行论述,第一章提出了本文基于对传统转喻的破除理念,提出言外转喻属性模式分析的研究背景、动因、目的、假设和方法等,初步提出原Panther宏观言外转喻中的促进和不足。第二章本文对相关的言外转喻理论进行文献综述和批评,主要是针对国内外相关转喻、言外转喻以及意向性的研究历史和文献进行了总体回顾,且提出这些研究成果对本文言外转喻微观操作的作用,主要就是为言外转喻研究提供了学术背景平台和历史依据。第三章提供了认知语言学相关的言外转喻理论框架,基于本文对言外转喻操作有不同于前人的观点,重点落在提出独创性的语用分析模式--属性加强联想模式,揭示该模式的心智哲学层面上意向性统领的纲领指导。第四章的主要借助所提出的理论框架,借助当代小说中语料,详实解释属性如何进行在意向性指导下进行随附、归纳和强加的话语含意获取方法。第五章是讨论部分,主要说明除了属性微观框架的建立意外,还有哪些因素足以影响言外转喻的推理程序。那么,本文的重点始终就落在:(1)说明言外转喻属性模型的微观构造和操作路途;(2)借助语言材料逐一详解该属性操作的成立性。本文的难点在于:(1)言外转喻属性模式中存在意识和意象的作用分析;(2)属性微观模式构建势必受到认知主体和话语意向性掌控。
【关键词】:微观操作 属性模式 言外转喻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05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5
- 第1章 绪论15-22
- 1.1 研究背景15-16
- 1.2 研究动因16-19
- 1.3 研究问题19
- 1.4 研究假设和目的19-20
- 1.5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20-22
- 第2章 文献综述22-28
- 2.1 言外转喻理论综述22-25
- 2.2 言外转喻的国内外发展25-26
- 2.3 言外转喻研究的不足26-27
- 2.4 本章小结27-28
- 第3章 理论框架28-33
- 3.1 属性推理的框架之一—心理模型的认知语用推理操作步骤28-29
- 3.2 属性推理的框架之二—意识、意象、意向性29-33
- 第4章 言外转喻属性模式的构建分析33-43
- 4.1 属性模式成立的根据33-35
- 4.2 研究发现及启示35-36
- 4.3 属性模式操作中的意识、意象和意向性36-39
- 4.3.1 属性模式操作的前提——源域意象指向目标域意象37-38
- 4.3.2 属性模式中意识和意象的实例解读38-39
- 4.4 属性模式操作的微观化特点39-41
- 4.4.1 属性归纳中的笼统化特点39-41
- 4.4.2 属性加强联想模式中的反复性41
- 4.5 本章小结41-43
- 第5章 讨论43-45
- 5.1 客观语境对属性模式操作的突变影响43
- 5.2 认知语境对属性模式操作的突变影响43-45
- 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5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0-51
- 附录51-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春玲;李丹;;转喻识解的认知语用机制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9期
2 邹春玲;代建伟;;言外转喻“属性强加联想”模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1期
3 邹春玲;梁英吉;;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相容性探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高慧;邹春玲;;汉语反语的言外转喻分析[J];北方经贸;2012年10期
5 邹春玲;陈红军;;歇后语生成和识解的认知机制[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36期
6 邹春玲;胡改娟;;反语的生成和理解机制[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01期
7 邹春玲;;外延内涵传承与类-属思维[J];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12期
8 邹春玲;王卓;;心理模型理论在语用推理中的应用——传统方法和认知方法对于会话含义研究之比较[J];世纪桥;2008年20期
9 邹春玲;成晓光;;歇后语的心理模型分析[J];外语研究;2009年03期
10 徐盛桓;;自主和依存——语言表达形式生成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J];外语学刊;2007年02期
本文编号:687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87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