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隐喻性话语的顺应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红楼梦》隐喻性话语的顺应性分析
【摘要】:《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学中的瑰宝,其中使用了大量的隐喻。隐喻是我们日常言语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具。在交际中,隐喻的成功使用和理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认知、社会、文化上的趋同性,也即是顺应交际双方的结果,否则隐喻难以理解,交际更无从谈起。顺应论的提出是比利时语用学家Verschueren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运用到语言学领域的一次成功尝试,该理论不仅摒弃了以往语用学研究的条条框框,不止限于对一些传统课题的研究,而是把顺应论看作是语言学研究综观,使用语言就是选择语言,提出了研究语言使用要综合考虑社会、认知和文化因素,并提出了四个研究角度进行综合的语用研究。具体地说,它们包括语境关系顺应、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性。这四个研究角度作为研究语言使用的语用学方法中互为依存的几个研究重点,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本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陈述了该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前人对隐喻和顺应论的研究概况,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创新之处。第二章运用相关语用学理论,分析《红楼梦》中隐喻性话语的不同语用功能。第三章,在以《红楼梦》(前八十回)为语料库的基础上,除开诗词中出现的隐喻,找出其中人物对话的隐喻性话语,并尝试运用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中的语境顺应分析这些隐喻性话语。语境是理解隐喻必不可少的因素,包括三大因素: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心理世界。交际双方对隐喻性话语的理解,就是顺应语境中的这三大影响因素的结果。第四章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阐述《红楼梦》隐喻性话语,作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使用隐喻性话语也是顺应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受封建传统社会文化的制约。最后一章为结语部分。通过分析研究,一是旨在能够更好的理解文学名著《红楼梦》,二是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隐喻性话语并在交际中能够更好的去使用。
【关键词】:顺应论 隐喻 语境 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引言9-14
- 1.1 隐喻研究的背景及价值9-10
- 1.2 隐喻研究综述——从修辞格到认知方式10-13
- 1.2.1 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10-12
- 1.2.2 隐喻的语用学研究综述12-13
- 1.3 本章小结13-14
- 第二章 《红楼梦》中隐喻性话语的语用功能14-31
- 2.1 关于《红楼梦》的版本问题14-16
- 2.2 语言学界对《红楼梦》的研究综述16-18
- 2.3《红楼梦》中隐喻性话语的语用功能18-30
- 2.3.1 合作原则19-20
- 2.3.2 礼貌现象20-23
- 2.3.3 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23-26
- 2.3.4 使语言更加委婉26-27
- 2.3.5 表达强烈感情27-29
- 2.3.6 讽刺、挖苦、调侃等功能29-30
- 2.4 本章小结30-31
- 第三章 《红楼梦》中隐喻性话语的语境顺应性分析31-41
- 3.1 顺应论及研究概况31-32
- 3.2《红楼梦》隐喻性话语的语境顺应32-36
- 3.2.1 对心理世界的顺应35-36
- 3.2.2 隐喻性话语的认知作用36
- 3.3 对物理世界的顺应36-39
- 3.3.1“上—下”空间隐喻指称37-38
- 3.3.2“高—低”的空间隐喻指称38-39
- 3.4 对社交世界的顺应39-40
- 3.5 本章小结40-41
- 第四章 从文化的角度看《红楼梦》中隐喻的理解41-44
- 4.1“玉、石”的文化隐喻41-42
- 4.2 对民族文化传统的顺应42-43
- 4.2.1 颜色中的文化隐喻42-43
- 4.2.2“龙”的文化隐喻43
- 4.3 本章小结43-44
- 第五章 结语44-46
- 致谢46-47
- 参考文献47-48
- 附录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桂森;意义的隐喻性与澄清活动[J];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2 张阿力;语言的隐喻性与翻译[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岳好平;李琪;;死喻激活后隐喻性回复的多维探讨[J];中国外语;2009年06期
4 贺宇;刘景霞;;基于隐喻性交际合作原则的李阳家暴访谈隐喻分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1期
5 赵耀;;论英汉经济类文本的隐喻性特征及其功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6 华志全;周正履;;隐喻性话语:认知、关联和推理[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李璐;;隐喻性话语的表达结构与成因分析[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吴恩锋;魏汝尧;;隐喻性术语的认知特征及翻译[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6年02期
9 覃胜勇;;从语言的隐喻性看动词述谓结构[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房战峰;;英汉语中有关“吃”的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J];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文斌;;同隐喻性·异隐喻性·主体性·主体间性·隐喻间性·主体自洽——对隐喻认知构建与解读的思考[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海霞;俄语术语的隐喻性用法[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年
2 张会萍;关联理论与隐喻性话语[D];湖南大学;2002年
3 孙洁;隐喻性广告修辞之认知修辞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肖剑;试论中国戏剧艺术隐喻性对当今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D];大连工业大学;2010年
5 曹[?;关于see隐喻性搭配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封湘英;俄语中含有“说”语义的隐喻性表达的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聪聪;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隐喻性幽默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8 曲茜;美国总统演讲中隐喻性手势的认知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9 姜萍萍;纪念与残留[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10 赵恒毅;《红楼梦》隐喻性话语的顺应性分析[D];湖北师范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6880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88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