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关系词“受”的考察
本文关键词:被动关系词“受”的考察
【摘要】:"受"在语义上可以表示被动,也可用作被动标记。汉代起,"受"后为VP时,VP得到凸显,"受"重新分析为语法标记,明清时期一度拥有作被动标记的用法。"受"作为后产生的被动标记,其用法受到成熟的被动标记"被"的压制,"受"的动词语义依然很强,属于被动标记的非典型成员。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 被动标记 受 重新分析 原型范畴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0引言被动句一直是汉语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学者们除了继续关注“被”字句、“为”字句、“见”字句等被动句式外,也开始挖掘有其它被动标记词的被动句式,如:江蓝生(1989)考察了被动关系词“吃”的来源,袁宾(2005)认为“蒙”字句为顺意倾向的被动式,郑宏(2009)对近代汉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崇兴;石毓智;;被动标记“叫”语法化的语义基础和句法环境[J];古汉语研究;2006年03期
2 田春来;;表被动的“遭”的历时考察[J];古汉语研究;2010年01期
3 鞠彩萍;;"遭"字句——兼论被动标记词的界定与优胜劣汰[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石定栩;;“被”字句的归属[J];汉语学报;2005年01期
5 熊仲儒;;现代汉语中的“由”字被动句[J];现代外语;2010年01期
6 郑宏;;近代汉语“与”字被动句考察[J];语文研究;2009年03期
7 袁宾;;“蒙”字句[J];语言科学;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虹;;现代汉语被动句标式、被动标记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2 王礼正;;两种复杂被字句的生成:句式糅合[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刘进;;近代汉语“被”字句的语义色彩及相关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4 张延俊;;“遭”字被动式研究[J];长江学术;2011年02期
5 王振来;李青;;被动表述语义构造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6 邓思颖;;汉语被动句句法分析的重新思考[J];当代语言学;2008年04期
7 张云峰;;近代汉语介词研究六十年[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田春来;;表被动的“遭”的历时考察[J];古汉语研究;2010年01期
9 鞠彩萍;;"遭"字句——兼论被动标记词的界定与优胜劣汰[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聂丹;;“幸亏”类词语与“幸亏”成词的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俊阳;现代汉语双事件结构衍生关系的被动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2 卜雅娜;明清以来汉语介词的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云峰;北京话介词史(1750-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4 程丽丽;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末北京话被动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5 曹凤霞;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李洁;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苏俊波;丹江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田春来;《祖堂集》介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魏兆惠;两汉语法专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周琴;泗洪方言语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红;《世说新语》被动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秋玲;《元刊杂剧三十种》被动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莎莎;现代汉语新兴“被X”格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蔡红;汉语被动表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5 姬红岩;《杂宝藏经》句法问题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6 谷吉梅;英汉被动结构语法化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7 陈晓云;阳新方言被动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琴;现代汉语“被”字句生成句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uG;基于原则与参数理论的现代汉语特殊“被”字句相关问题重探[D];浙江大学;2008年
10 谭铁红;现代汉语被动结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思明;《水浒》中的积极被动句——“蒙”字句[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01期
2 吴庚堂;“被”字的特征与转换[J];当代语言学;1999年04期
3 熊仲儒;汉语被动句句法结构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4 石定栩,胡建华;“被”的句法地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5 邓思颖;;汉语被动句句法分析的重新思考[J];当代语言学;2008年04期
6 李炜;从《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看“给”对“与”的取代[J];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7 吴庚堂;汉语被动式与动词被动化[J];现代外语;2000年03期
8 王一平;从遭受类动词所带宾语的情况看遭受类动词的特点[J];语文研究;1994年04期
9 马贝加;;在汉语历时分析中如何区分动词和介词[J];中国语文;2003年01期
10 邓思颖;;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J];中国语文;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鞠彩萍;;"遭"字句——兼论被动标记词的界定与优胜劣汰[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张定;;枞阳方言被动标记“着”的历史来源及其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陈力;;语义重心后移与“被”的语法化[J];语言与翻译;2007年02期
4 董秀芳;重新分析与“所”字功能的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8年03期
5 张晓勤;周乃刚;;桂北平话被动标记的语义类型及语法化[J];钦州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陈力;曲秀芬;;时体范畴的出现与“让”的语法化[J];语言与翻译;2008年02期
7 邓永红;;湘南土话的被动标记和处置标记[J];汉语学报;2005年04期
8 曾庆安;;新化方言被动标记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王跃洪;英汉被动句之比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10 孟玉珍;;黔阳方言的被动标记及其语法化过程[J];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朱一凡;;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现代汉语外来词语法化研究——以“客”为个案探讨外来词中存在的语法化现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建龙;徐锐;相成;单裕清;;16层CT各向同性重建及Lung Care软件对肺孤立性结节的诊断[A];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首届会员大会暨第四届医学影像山东论坛、山东省第16次放射学会议暨山东省第14届医学影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和平;王晗;;重新分析微稀土耐候钢中稀土元素的作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周祥发;;量子态的操作和区分[A];第十三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周国辉;隋虹;;语言语境语法化作用的英汉语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韩秀华;;浅谈华为08交换机的号码变换[A];黑龙江省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钱作尧;;长银针精刺治疗膝部运动劳损[A];第十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暨中西医结合手法治疗骨伤科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8年
9 张春华;;新词语构造的合作机制[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虞南华;郑大伟;;大气角动量资料源的变化对日长变化激发的贡献[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是否该终止项目[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2 广州万隆;后市走势的三种可能性[N];证券日报;2007年
3 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从环境分析到执行的创新循环[N];财经时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刘黎明;明确目标 加快发展[N];巴中日报;2008年
5 江苏省如皋职业教育中心校 洪卫东;一般型二极管电路简单计算的题型及解法[N];电子报;2008年
6 俞孝芳;男人与女人的争霸未曾停歇[N];中国邮政报;2005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李京淑;职场交流要学会真诚地吵架[N];北京科技报;2006年
8 陈飞鸿 陈萍生;股权转让VS资产转让:一个案例的重新分析[N];中国税务报;2006年
9 覃里雯;重新分析恐怖主义[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10 葛军 巢桂霞;山铝氢铝洗水比指标达国内先进水平[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哨兵;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曹凤霞;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朴乡兰;近代汉语表使役与表被动的“教/叫”字句研究[D];北京大学;2010年
4 程丽丽;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末北京话被动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5 林素娥;湘语与吴语语序类型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朱俊阳;现代汉语双事件结构衍生关系的被动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李洁;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鞠彩萍;《祖堂集》谓语动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肖万萍;桂北永福官话特色虚词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田春来;《祖堂集》介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艳飞;壮泰语带被动标记句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2 杨帆帆;侗台语被动标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3 吴燕;宁国话中的被动标记及其虚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东明;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的语法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5 周乃刚;桂北平话被动标记与处置标记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6 陈力;“被”和“让”表被动的句法语义对立及其功能解释[D];南开大学;2002年
7 程艳;日语被动态汉译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媛媛;“V+个+N”结构的多角度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董梅;汉语“de(的)”和法语“de”的语法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吕吉宁;“有”字句的语法化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7432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743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