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州方言词汇研究
本文关键词:河南林州方言词汇研究
【摘要】:林州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脉东麓,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汇处,《中国语言地图集》把林州方言划分为晋语的邯新片,《河南方言研究》把林州方言划分为以安阳话为代表的安阳片,是北方话中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方言点。林州方言的词汇形象生动、独特新颖,蕴含了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目前关于林州方言词汇的相关论文著作较少,因此本文选取林州方言有代表性的“圪”头词、儿化词、三音格固定语和四音格固定语作为研究对象。除绪论外,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林州方言语音系统描写,从声、韵、调三个方面对林州方言音系进行简要描写。第二章是林州方言“圪”头词研究,将已搜集到的林州方言“圪”头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五类进行描写研究。第三章是林州方言儿化词研究,从构词类型、意义特征和语法功能三方面对林州方言儿化词进行描写研究,以及对儿尾词进行简要说明。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研究林州方言三音格固定语和四音格固定语,对搜集到的林州方言三音格、四音格固定语进行解释,然后从结构和语义特点两方面对林州方言三音格、四音格固定语的构词特点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林州方言的“圪”词缀构词能力强,构成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象声词五类,其中“圪”头动词最多,其次是“圪”头名词、“圪”头形容词,最少的是“圪”头量词和“圪”头象声词。“圪”的读音有[ku??3]、[k‘??3]、[x??3]三个变体,这些变体是受后面音节的声母、韵母的同化影响造成的。二、林州方言有大量的名词儿化现象,动词、形容词、量词、代词、副词等也可以儿化。儿化词都具有表细小、喜爱、满意、委婉的语义特点,儿化还具有构词、区分词性和意义的语法特点,儿化、儿尾并存现象也是林州方言一个特色。三、从结构特点看,林州方言三音格、四音格固定语都有重叠式、复合式和附加式三种结构类型。从语义特点看,林州方言三音格、四音格固定语主要包括比喻、夸张、描摹三种语义构成方式,体现出了较强的形象性和贬义特征。
【关键词】:林州 方言 词汇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7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第一节 林州概况9-10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方法10-13
- 一 研究现状10-11
- 二 研究思路、方法11
- 三 发音合作人11-13
- 第一章 林州方言语音系统13-16
- 第一节 声母系统13
- 第二节 韵母系统13-14
- 第三节 声调系统14-16
- 第二章 林州方言“圪”头词研究16-28
- 第一节“圪”头词的类型16-25
- 一 “圪”头名词16-18
- 二 “圪”头动词18-21
- 三 “圪”头形容词21-23
- 四 “圪”头量词23-24
- 五 “圪”头象声词24-25
- 第二节“圪”词头的语流音变25-28
- 第三章 林州方言儿化词研究28-34
- 第一节 儿化词的类型28-30
- 一 儿化名词28-29
- 二 儿化形容词29
- 三 儿化动词29
- 四 儿化副词29
- 五 儿化代词29
- 六 儿化量词29-30
- 第二节 儿化的意义特征和语法功能30-32
- 一 儿化的意义特征30-31
- 二 儿化的语法功能31-32
- 第三节 林州方言的儿尾32-34
- 一 儿尾词32
- 二 儿尾的表义功能和语法功能32-34
- 第四章 林州方言三音格固定语研究34-53
- 第一节 三音格固定语集释34-47
- 第二节 三音格固定语结构类型和语义特点47-53
- 一 结构类型47-51
- 二 语义特点51-53
- 第五章 林州方言四音格固定语研究53-67
- 第一节 四音格固定语集释53-62
- 第二节 四音格固定语结构类型和语义特点62-67
- 一 结构类型62-65
- 二 语义特点65-67
- 结语67-68
- 参考文献68-70
- 附录 林州方言分类词表70-95
- 后记95-9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9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言调查词汇表[J];方言;1981年03期
2 丁声树;;方言调查词汇手册[J];方言;1989年02期
3 谷向伟;;河南林州方言的“动”和“动了”[J];方言;2007年02期
4 王芳;;安阳方言的“儿化”和“儿尾”[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5 孙修光;豫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比较分析[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马国凡;四字格论[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S2期
7 王琳;;河南安阳方言的“T尽盵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支建刚;;豫北晋语研究述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9 陈丽湘;;豫北地区合音现象成因分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10 张丽;;安阳方言研究综述[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红梅;汉语方言词汇语义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朴红瑛;《现代汉语词典》儿化词语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2 夏焕梅;平山、灵寿、鹿泉“圪”头词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郑婷;三字格熟语的文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松亚;林州方言语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刘丽娟;河南方言词汇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莉;晋西北方言四字格俗成语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珂;林州方言语音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雪丽;河南省中原官话尖团音的发展演变情况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9 刘玲玲;晋方言特征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牛凯波;长治方言词汇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435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743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