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称呼语转换研究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称呼语转换研究
【摘要】:汉语的“称呼语”之多,研究的历史之悠久,是其他语言难以相媲美的。然而,,尽管国内外称呼语研究已经硕果累累,但对于现代汉语称呼语转换现象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以1919年以后的话剧剧本、电影文学剧本、电视剧等为语料,结合顺应论、言语行为理论等相关语言学理论,对现代汉语第二人称面称时出现的称呼语转换现象,就其形式、分类、产生的原因以及功能进行描写和阐释。 全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对本文的研究动机、意义、语料来源做了简单介绍,并对称呼语和称呼语转换的研究做出回顾。 第二部分首先分释称呼语和称谓语,后将称呼语分四大类:亲属称呼语、姓名称呼语、社会称呼语、认知称呼语,并对每一大类再细分小类。其次介绍了称呼语转换的概念,并对称呼语转换的形式做出归纳整理。 第三部分依照交际者之间的亲密度、称呼语转换的时空维度、在一个或几个话轮中转换的频次,对称呼语转换现象分为趋近型与趋远型、长期转换与临时转换、单次转换与多次转换三大类。 第四部分中,我们利用权势与等同的概念、言语行为理论等对称呼语转换的功能进行分析,认为称呼语转换具有人际关系指示功能、话语功能、行事功能和情感指向功能,并且从称呼者心智状态(包括情绪、认知、愿望、需求等)的变化的角度,考察称呼语转换具备各种功能的原因。 最后一部分是结语。
【关键词】:称呼语转换 形式 分类 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3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4
- 1.1 选题动机及研究意义9
- 1.2 研究综述9-13
- 1.2.1 国外称呼研究9-10
- 1.2.2 国内称呼研究10-13
- 1.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13-14
- 第2章 称呼语、称呼语转换的概念及分类14-24
- 2.1 称呼语的概念14-15
- 2.2 称呼语的分类15-18
- 2.2.1 亲属称呼语15-16
- 2.2.2 姓名称呼语16
- 2.2.3 社会称呼语16-17
- 2.2.4 认知称呼语17-18
- 2.3 称呼语转换的概念18
- 2.4 称呼语转换的形式18-24
- 2.4.1 亲属称呼语的转换18-19
- 2.4.2 姓名称呼语的转换19-21
- 2.4.3 社会称呼语的转换21-24
- 第3章 称呼语转换的类型24-35
- 3.1 趋近型转换与趋远型转换24-30
- 3.1.1 趋近型转换25-27
- 3.1.2 趋远型转换27-30
- 3.2 长期转换与临时转换30-32
- 3.2.1 长期转换30-31
- 3.2.2 临时转换31-32
- 3.3 单次转换与连续转换32-35
- 3.3.1 单次转换32-33
- 3.3.2 连续转换33-35
- 第4章 称呼语转换的功能35-52
- 4.1 人际关系指示功能35-42
- 4.1.1 疏远人际关系37-39
- 4.1.2 拉近人际关系39-42
- 4.2 话语功能42-46
- 4.2.1 话语关系转变标记功能42-44
- 4.2.2 话题转换标记功能44
- 4.2.3 终止话题标记功能44-45
- 4.2.4 提示功能45-46
- 4.3 行事功能46-48
- 4.3.1 指令行为47-48
- 4.3.2 表情行为48
- 4.4 情感指向功能48-52
- 4.4.1 自发型49-51
- 4.4.2 回应型51-52
- 第5章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57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57-58
- 致谢58
【共引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虹;;警察语言的词汇特点研究[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苏剑;;经济学视角下的小语种语言的存亡研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中启后性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4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5 段满福;;英语性别歧视现象极其原因探悉[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6 郭旭东;;新词定译过程中对于边际社会性因素的把握和考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7 游淑芬;;值得推荐的一本工具书——1995年新版《汉英词典》[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郑述谱;;语言单位与词典的类型及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于伟昌;;汉译外来语言学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刘建梅;;关于编纂外向型汉外字典的设想[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贾丹;反思法视角下的口译课堂教学教师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荣花;美国影视作品中性别语言特征的变化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宗政;200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翻译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吕梦甜;汉英称谓语对比研究与翻译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梁元;中国民众外语态度及使用十省市调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汪亮;对比研究: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潘志娟;从语域分析的角度看《卖花女》中人物语言的风格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沈纯洁;论文化的可译性《红楼梦》专有名词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44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744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