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合音现象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论汉语合音现象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合音 音变 生成机制 界定原则 一音一义 语音层次
【摘要】:合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融合为一个音节的音变现象。汉语的合音现象比较普遍,合音研究对考察汉语历史音韵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有助于打通语言共时变异和历时变化的研究,考察语音、语义和语法之间的互动共变关系,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价值。未来的研究从内容上要深化对合音现象的解释,从方法上要加强多种研究范式的综合运用。儿化韵、子变韵、D变韵、小称音变等都是合音,合音的多样类型有待深层生成机制的统一解释。合音与词汇、语法关系密切,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进语言的结构。合音词及合音成分的界定应遵循语义关联、时间先后、语音照应、语料佐证等原则。合音的形成受"一音一义"律的推动,并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汉语音变现象多数体现了语音形式与语义之间的互动共变。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文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合音 音变 生成机制 界定原则 一音一义 语音层次
【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重庆荣昌客家方言文化的调查、保存和传承研究”(2013YBWX084),项目负责人:孙红举 西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语言接触视角下的重庆荣昌县客家方言岛研究”(SWU1309396),项目负责人:孙红举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汉语方言合音现象研究”(11YJC740091),项目负责人:孙红举
【分类号】:H116
【正文快照】: 合音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连并用的音节融合为一个音节的现象,有些学者又称并音、减音、音节缩减、音节连并、音节合并等。合音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音变现象,汉语中自古至今都存在。如古代汉语中的“诸之于/之乎、叵不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甭不用、您你们”、重庆话中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新第;;古反切韵母今读的简捷方法再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张荣建;;社会语言学的整合发展趋势[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项梦冰;连城(新泉)话的反复问句[J];方言;1990年02期
4 杨绍林;;四川彭州方言的合音词[J];方言;2007年03期
5 罗建军;;大冶陈贵方言口语中的合音词[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郑献芹;;浚县方言的人称代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徐波;宁波方言中的合音词[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年04期
8 孔祥卿;;河北辛集话的合音现象与合音词——兼谈普通话合音词“俩”“仨”“别”的来源[J];南开语言学刊;2005年02期
9 成军;莫启杨;;语言学研究的复杂性探索:语言结构生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黄春芳;;论现代语言学的变迁:库恩范式理论的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慧丽;汉语方言变韵的语音格局[D];北京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泰;;聊斋俚曲詈词研究[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2 秦廷斌;;土家族语言的现状与保护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黄育才;正确看待当前的汉英混用现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侍中;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说辩难[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王谦;苏宁;;浅论新时期乡土文学中方言的审美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6 薛凤生;;动补结构否定形式小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7 林芳;荣吉;;论戏剧艺术中的独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8 张政;;烟台方言特点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9 郭爱芳;毛海蓉;;独词句的语用类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10 李慧;曾智;;试析楼盘广告语对语言得体性原则的偏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志凡;;高职英语教育英美文化缺失现象的反思[A];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第七次全体理事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亚丽;王德明;孟子厚;;方言地区中小学生语音生态调查[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3 陈家宁;林哲;;谈外来词的汉化处理[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4 李开;;从理论启蒙到理论体系——学习高名凯先生《语言论》[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5 郭旭东;;岛内语言与大陆语言的差异表现及其对两岸交流的影响[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6 覃夕航;;普通话元音/γ/的性质和音值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林双萍;;谈汝城话[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曦;;明代南京作家南曲用韵研究[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9 刘锦芳;;中西文化下广告翻译的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冀青;冯保初;李晓红;;创建规范开放的语用环境[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凤杰;汉英对比韵律系学中的若干问题[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郭莉敏;俄语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武晓丽;汉语核心词“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晓;语言符号与货币的通约性初探[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焦阳;现代汉语类词缀“坛”、“界”、“圈”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孔军;儿化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程相晋;濮阳县方言语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陈茜;词语借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丁雅敏;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文化传播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桂起权;;对复杂性研究的一种辩证理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黎新第;古反切今读的简捷方法试探(下)——依据反切上下字今读推求被切字韵母今读[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3 郑有仪;北京话和成都话、重庆话的儿化比较[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4 周绍珩;;马丁内的语言功能观和语言经济原则[J];国外语言学;1980年04期
5 王洪君;;Morris Halle与生成音系学[J];国外语言学;1992年02期
6 朱晓农;亲密与高调——对小称调、女国音、美眉等语言现象的生物学解释[J];当代语言学;2004年03期
7 杨春生;;近年来海内外汉语介音归属研究综述[J];当代语言学;2006年02期
8 贺巍;;济源方言记略[J];方言;1981年01期
9 厉兵;长海方言的儿化与子尾[J];方言;1981年02期
10 贺巍;获嘉方言韵母的分类[J];方言;198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雪霞;河南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D];复旦大学;2006年
2 马照谦;汉语方言儿化韵的发音音系学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程敏敏;焦作城区话名词性变韵及其年龄变异[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岳保红;淇县方言变韵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3 冯雪利;武陟(西滑封)方言的名词变韵[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彦;;山东知系合口字读唇齿音现象初探[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蒙元耀;;论壮汉语s-与t-的对应[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郭伟;;论超现实主义艺术隐喻世界的生成机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陈勇志;;纪录片形态及其生成机制探索[J];新闻界;2008年04期
5 杨国珍;;汉英委婉语对比分析[J];科技信息;2010年08期
6 王启峰;;试论“道德风险”的生成机制及其防范[J];沧桑;2010年08期
7 刘倩;;香港粤语塞擦音、擦音声母的音变考察——以三十年来香港粤语歌词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彭度;;文学作品中的粗俗语汉译[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年04期
9 纪秀明;;大连作家群区域性特征生成机制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王衍军;;从“港”字的读音看语言的社会属性对语音的影响[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佩林;;死亡之波——海啸的生成机制与周期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黄冬梅;;论创造力耗散结构的生成机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徐志坚;;浅谈行政许可的界定问题——写在《行政许可法》实施之前[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席晓青;;从语用模糊看幽默言语的生成[A];2005年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湖北专集)[C];2005年
5 刘滨;康小兰;池泽新;;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成机理分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建生;任志江;;晋商信用及历史启示[A];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C];2002年
7 洪名勇;代则光;;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技协生成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8 韩国明;周建鹏;禹倩倩;安杨芳;;西北干旱地区农技协生成机制和发展模式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9 梅传强;;论犯罪心理的生成机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杜雄柏;王广聪;;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生成机制——基于湖南省X市32个寻衅滋事案例的实证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凌军辉;专家解释太湖蓝藻水华生成机制[N];中国改革报;2008年
2 傅新;健全机制比调低油价更重要[N];四川日报;2007年
3 邵春和邋记者 王玮;我省全力推进十大“重中之重”项目[N];黑龙江日报;2008年
4 马哲军 湖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领导干部自律生成机制探析[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5 齐智杰 记者 何秀丽;科技计划项目可以随时申报[N];哈尔滨日报;2006年
6 傅新;健全机制比调低油价更重要[N];中国信息报;2007年
7 戴木才;道德信仰的生成机制与演变规律[N];光明日报;2004年
8 牡丹江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苑铁;坚持政务公开 提升服务水平[N];牡丹江日报;2007年
9 田永民 首席记者 马桂敏;生成机制,给项目建设安“把手”[N];牡丹江日报;2007年
10 金岩石;通过泡沫发现价值[N];北方经济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伟国;欧元生成机制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康世刚;数学素养生成的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贺苗;日常思维生成机制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王朝全;混合组织及其治理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04年
5 陈红艳;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集中及其风险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6 丁伟;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内部表征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罗建兵;合谋的生成与制衡:理论分析与来自东亚的证据[D];复旦大学;2006年
8 孙瑞祥;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生成机制与传播动力阐释[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光余;教师教学效能的生成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徐盟;产业集群内创新网络运行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芳;教育智慧生成机制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2 随清娥;鲁迅小说意象主题论[D];聊城大学;2005年
3 黄一岚;大学学科组织的生成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4 张春玲;生成性目标的生成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徐伟伟;刻板印象的生成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谢濵;公务员腐败行为的生成机制分析与防范[D];新疆大学;2008年
7 鲁芳;基于雇员监管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生成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8 许群爱;“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9 洪静;道歉言语行为的多维透视[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单艳红;文学误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75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775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