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说文》止部及相关九部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03:22

  本文关键词:《说文》止部及相关九部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说文解字 释形 释音 释义 重文


【摘要】:本文以大徐本《说文解字》中与“止”形义均相关的“走、vv、步、此、正、彽、?、足、疋”十部字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出正篆317个(不含新附字)。以许慎在形、音、义等方面的说解体例为研究线索,对其中涉及到的一些语言文字现象,如部首的立部、读若、亦声、省声、重文等现象进行研究,一方面进一步加深了对《说文解字》体例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对相关字例的分析,对亦声、省声、重文等现象有了深入的认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概述本选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二章从汉字的部首着手进行分析,从《说文》立部的原则入手,研究《说文》十个部首分别立部的原因。第三、四、五章分别从字形、字义、字音三个方面进行研究,重点根据六书理论,结合许慎的分析,对以上十部字作结构分类,对其中的纯表意字(象形、会意)指出形义特点,对形声字从形、音、义三方面进行研究。第六章针对《说文》止部及相关九部字中的籀文、古文以及或体字等一系列重文,通过古代典籍进行分析对比,深入揭示其在字形、字音上的变化,以求对十部字的构形及重文与正篆的形音义关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说文解字 释形 释音 释义 重文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6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0
  • 第一节 选题研究背景8-9
  • 第二节 选题研究意义9-10
  • 第二章 《说文》止部及与之相关九部首分别立部的原因10-14
  • 第一节 部首的内涵及作用10-11
  • 第二节 《说文》止部及与之相关九个部首间的形义联系11-12
  • 第三节 《说文》止部及与之相关九个部首分别立部的原因12-14
  • 第三章 《说文》止部及相关九部字字形分析14-34
  • 第一节 《说文》止部及相关九部字中的象形字14-15
  • 一、象形字的特征14
  • 二、象形字的类别14-15
  • 第二节 《说文》止部及相关九部字中的会意字15-19
  • 一、会意字的类型15-16
  • 二、《说文》止部及相关九部字中会意字的归部问题16-19
  • 第三节 《说文》止部及与之相关九部字中的形声字19-34
  • 一、形声字的内涵19
  • 二、《说文》止部及相关九部字中的形声字19-20
  • 三、形声字的音韵分析20-34
  • 第四章 《说文》止部及相关九部字的意义系统34-42
  • 第一节 行走的态势34-38
  • 一、表示“快走”的意思34-35
  • 二、表示“行轻”的意思35
  • 三、表示“行”的意思35-36
  • 四、表示“徐行”的意思36
  • 五、表示“走”的意思36
  • 六、表示“跳”的意思36-37
  • 七、表示“踩踏”的意思37
  • 八、表示“行走方向”的意思37-38
  • 第二节 与脚相关的字38-39
  • 第三节 与行走无关的字39-42
  • 第五章 《说文》止部及相关九部字释音42-46
  • 第一节 读若字与正篆的声韵关系42-44
  • 第二节 读若字与正篆声韵不同的原因44-46
  • 第六章 《说文》止部及相关九部字中的重文46-52
  • 第一节 重文的定义46
  • 第二节 《说文》止部及相关九部字中重文与正篆偏旁换用情况46-52
  • 一、形符的改换47-48
  • 二、声符的改换48-50
  • 三、形符、声符同时改换50-52
  • 结论52-54
  • 参考文献54-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58-60
  • 致谢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运富;论汉语字词形义关系的表达[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2 刘忠华;;段注《说文解字》正篆与读若合韵现象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年07期

3 王巍;;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3年21期

4 谭步云;;《说文解字》所收异体篆文的文字学启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沈红宇;;“足”部与“走”部同声符字考——兼论义近形符通用[J];贺州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丽;《说文解字》彽部字有关字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旭东;古文字从彽、彳、行、止之字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475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8475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1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