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怎样编码位移的路径信息——现代汉语位移事件的类型学考察

发布时间:2017-09-24 20:34

  本文关键词:汉语怎样编码位移的路径信息——现代汉语位移事件的类型学考察


  更多相关文章: 汉语位移事件 路径 语言类型 附加语构架 动词构架 均等构架


【摘要】:位移事件语言类型区分基准在于位移事件中哪个成分典型地表达路径信息。在回顾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学术界存在的关于汉语的"附加语构架"、"动词构架"和"均等构架"三种分类,对汉语自然语料中的位移事件做了一次实证考察。考察结果证明,汉语多半使用趋向补语作"附加语"来编码位移路径,用主动词表达路径的情况较少,因而汉语可以说主要是一种"附加语构架语言",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附加语类型结构比重较高的语言"。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关键词】汉语位移事件 路径 语言类型 附加语构架 动词构架 均等构架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批准号13YJA740033)资助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位移事件根据Talmy的研究(Talmy,2000:25ff.,另见沈家煊,2003),位移事件(motion e-vent)包括四个基本概念要素1:移动体(figure):指一个相对于另一物体(参照物)的移动物体或定位/静止物体。参照物(ground):指一个参照物体,另一物体(移动体)相对它而移动或定位。位移/移动(mot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阚哲华;;汉语位移事件词汇化的语言类型探究[J];当代语言学;2010年02期

2 李临定;究竟哪个“补”哪个?——“动补”格关系再议[J];汉语学习;1984年02期

3 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4 任鹰;;主宾可换位动结式述语结构分析[J];中国语文;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敏;;汉语可逆句式的图形—背景研究——结合动词矢量特征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曾传禄;;汉语位移事件参照及其格标[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刘小川;;浅析汉语趋向范畴语义演变的共性特征[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薛玉萍;;汉语运动事件框架语言类型归属的再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秦洪武;崔蓉;;事件共指与话语连贯[J];当代语言学;2009年01期

6 阚哲华;;汉语位移事件词汇化的语言类型探究[J];当代语言学;2010年02期

7 徐丹;沈家煊;完权;;《汉语句法的类型转变》述评[J];当代语言学;2010年03期

8 史文磊;;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研究综观[J];当代语言学;2012年01期

9 沈阳;魏航;;动结式中动作V1和结果V2隐现的句法和语义条件[J];对外汉语研究;2011年00期

10 石慧敏;;汉语动结式研究综述[J];对外汉语研究;2011年0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孙爱玲;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3 张翼;复合动词和及物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4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5 曾永红;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习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凡;现代汉语结果体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谢晓明;相关动词带宾语的多角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尹方园;“VA”动结式表层语义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3 王宣予;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汉语“得”字补语句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赵正莹;汉语中“V成”构式的描写与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常婧;汉语动结式致事论元实现的构式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华祚彩;《吕氏春秋》兼语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连芳;印尼学生汉语动结式理解与输出情况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陈超;初中级对外汉语精读教材情态补语练习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河斗振;汉韩运动动词事件框架表达的对比分析[D];北京大学;2011年

10 闫文硕;状语维度的现代汉语双音性质形容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戴浩一;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2 李临定;究竟哪个“补”哪个?——“动补”格关系再议[J];汉语学习;1984年02期

3 李小荣;对述结式带宾语功能的考察[J];汉语学习;1994年05期

4 张嘉宾;动补结构与其宾语之间的语义、语法关系[J];求是学刊;1984年01期

5 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6 李栗;汉语句子的多层次分析[J];心理学报;1990年02期

7 任鹰;;主宾可换位动结式述语结构分析[J];中国语文;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青运;基于视觉的无人直升机飞行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2 李佳婧;面向软件错误定位的测试用例选择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133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9133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2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