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歧义结构及面向留学生的教学策略
本文关键词:汉语歧义结构及面向留学生的教学策略
【摘要】:本文首先使用控制变量法对三个常见歧义结构就其各自的歧义产生原因、规律及歧义消解方法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调查问卷的结果,总结归纳后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第一章绪论,主要叙述本文的选题意义,有关歧义结构的研究状况,本课题研究对象、理论及方法。第二章调查问卷分析,从调查目的、问卷设计的理论来源与说明以及问卷分析的角度进行叙述。第三章对以“谁都不喜欢为例”的“N+(都)+V”歧义结构进行分析,阐述了选择理由及歧义产生原因,并归纳得出相应的消解方法及教学策略。第四章对以“改良品种”为例的“V+N”歧义结构进行分析,阐述了选择理由及歧义产生原因,并归纳得出相应的消解方法及教学策略。第五章对以“反对的是少数人”为例的“V+的+是+N”歧义结构进行分析,阐述了选择理由及歧义产生原因,并归纳得出相应的消解方法及教学策略。第六章则是在总结本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对外汉语教师与留学生在歧义结构教学过程中提出建议。第七章为结语,叙述了本文研究价值的同时也总结了本文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歧义结构 调查问卷 歧义消解 教学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选题的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简介11-16
- 1.2.1 歧义现象(结构)的本体研究状况11-13
- 1.2.2 歧义现象(结构)的应用领域研究状况13-14
- 1.2.3 歧义的研究方法14-15
- 1.2.4 歧义的消解方法15
- 1.2.5 歧义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教学策略研究15-16
- 1.3 本课题的理论及研究方法16-18
- 1.3.1 配价语法16
- 1.3.2 构式法语16-17
- 1.3.3 调查问卷法17-18
- 第二章 调查问卷设计与分析18-30
- 2.1 调查目的18
- 2.2 问卷设计18-20
- 2.2.1 问卷构成18-20
- 2.2.2 问卷说明20
- 2.3 问卷分析20-29
- 2.3.1 问卷基本情况分析20-21
- 2.3.2 问卷结果分析21-29
- 2.4 小结29-30
- 第三章“N+(都)+V”结构分析——以“谁都不喜欢”为例30-38
- 3.1 选择理由30
- 3.2 歧义产生的原因30-34
- 3.2.1 歧义的产生30-32
- 3.2.2 规律及特点32-34
- 3.3 消解方法34-35
- 3.3.1 添加论元34
- 3.3.2 注意语序34-35
- 3.3.3 利用上下文语境35
- 3.4 教学策略35-38
- 3.4.1 运用游戏35-36
- 3.4.2 语境切换36
- 3.4.3 角色扮演36-37
- 3.4.4 归纳总结37-38
- 第四章“V+N”结构分析——以“改良品种”为例38-45
- 4.1 选择理由38
- 4.2 歧义产生原因38-41
- 4.2.1 歧义的产生38-39
- 4.2.2.规律及特点39-41
- 4.3 消解方法41-42
- 4.3.1 辨别语法功能41
- 4.3.2 利用上下文41-42
- 4.3.3 变换说法42
- 4.4 教学策略42-45
- 4.4.1 基础语法教学42-43
- 4.4.2 给出语境43-44
- 4.4.3 归纳带入44
- 4.4.4 变换词语44-45
- 第五章“V+的+是+N”结构分析——以“反对的是少数人”为例45-52
- 5.1 选择理由45
- 5.2 歧义产生原因45-48
- 5.2.1 歧义的产生45-46
- 5.2.2 规律及特点46-48
- 5.3 消解方法48-50
- 5.3.1 添加正确词语49
- 5.3.2 利用上下文49-50
- 5.3.3 变换说法50
- 5.4 教学策略50-52
- 5.4.1 创设语境50-51
- 5.4.2 归纳理解51
- 5.4.3“主—谓”/“动—宾”配对练习51
- 5.4.4 转换句式51-52
- 第六章 面向留学生的汉语歧义结构教学建议52-55
- 6.1 研究结果总结52-53
- 6.2 教学建议53-55
- 6.2.1 对于对外汉语教师的建议53
- 6.2.2 对于留学生学习歧义结构的建议53-55
- 第七章 结语55-57
- 7.1 预期价值55
- 7.2 存在的不足55-57
- 参考文献57-60
- 附录60-62
- 致谢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国利,田宏杰,白学军;工作记忆与汉语歧义句加工的眼动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3期
2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3 周治金;陈永明;;词语境中汉语歧义词多个意义的加工过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尤庆学;歧义度的调查与分析[J];汉语学习;2000年05期
5 王玲玲;;汉语述宾/偏正短语的意义优选和歧义度考察[J];汉语学习;2010年04期
6 罗智勇;宋柔;;现代汉语通用分词系统中歧义切分的实用技术[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6年06期
7 张素娟,郑庆华,胡云华,孙霞;一种面向网络答疑的汉语切分歧义消除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年25期
8 缪建明;张全;;HNC语境框架及其语境歧义消解[J];计算机工程;2007年15期
9 李蓉;;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汉语歧义切分算法[J];计算机仿真;2009年07期
10 冯志伟;论歧义结构的潜在性[J];中文信息学报;1995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于晓日;现代汉语歧义句功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玮琳;对外汉语同音词、多义词、多音词教学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宫维俊;现代汉语歧义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0年
4 宋庆慧;“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研究[D];湖北大学;2012年
5 赵茗羊;对外汉语多音字教学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803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980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