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美国汉语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19:15

  本文关键词:美国汉语传播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美国汉语传播 美国语言政策 汉语国际传播 外语教学 语言活力


【摘要】:本研究立足于整个美国语言生态系统,从宏观视角全面系统地考察美国语言环境,以美国汉语传播体系的各个方面为研究对象。剖析美国语言政策、追溯美国汉语传播的历史、考察汉语教学现状和中美政府的汉语传播政策以及相应的助推汉语传播的项目,进而分析美国汉语国际传播的动因及其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及作用,探讨汉语在美国的传播规律,并总结研究的新发现,建构语言国际传播活力模型,提出汉语国际传播的新观点:因国制宜,因需利导,和谐传播。本文运用语言学的语言生态理论、语言传播理论、语言活力学说,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比较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因素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美国汉语传播进行分析研究。同时运用数学上统计、图表的办法,采取比较法、文献研究法和实证法来对美国汉语传播中的现象进行量化的比较分析。此外,笔者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还采用了田野调查(实地调查)法,实地考察了汉语教学和文化推广的机构和学校。根据Cooper的语言传播研究框架,语言传播就是语言赢得更多使用者的过程,是特定时间空间里发生的社会现象。他就语言传播的研究要回答的问题归纳为“谁、什么,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为什么,怎么样”(who、what、when、where、why and how)。本论文的研究范围涉及Cooper框架里提到的每个方面,但研究重点放在“谁”、“为什么”和“怎么样”上面。“谁”要回答的是关于人口因素的问题,其中包括在美国使用汉语的人口数量、民族状况、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使用语言情况等等。“为什么”的问题是要考察分析学习汉语和接纳汉语的动因,即美国人为什么以前不学汉语现在要学汉语?为什么美国政府把汉语定为“关键语言”?为什么中国政府要大力支持美国汉语传播?“怎么样”是关于汉语在美国是怎么样传播的问题。从语言生态环境来看,美国汉语的生存环境怎么样?什么样的语言政策、策略和规划,通过什么方式和手段来推动汉语传播的?近十几年来为什么汉语会在美国这样一个对外语不感兴趣的英语大国“热”起来,并且汉语学习的需求愈来愈大?其中有哪些因素起作用?哪些是主要因素?这些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对汉语传播产生影响?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本研究的目的。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的世界体系中,某种语言在像美国这样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广为传播,其因素很多,从宏观来看,其中主要和最重要的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有:(1)源语国的实力,(2)学习和使用该语言的人口,(3)语言制度的支持,(4)语言本身的价值和吸引力。源语国的实力是源泉,语言价值是根本,语言人口是基础,语言制度是保障。源语国经济强弱是语言冷热、盛衰的决定性因素;语言制度(即语言政治制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和使用该语言的人口越多,该语言活力越强;语言活力越强,语言传播活力越强。语言价值通过国际政治、全球性劳务市场和商贸活动影响主流社会语言意识形态和语言选择,从而影响语言国际传播;由此本文把这些因素称之为“语言传播活力因素”。任何语言只要在以上四个语言传播活力因素占优势,就必然具有活力,也具有国际传播活力。国际传播活力越强,传播愈快愈广愈久。本研究从内因和外因(美国方向和中国方面)入手,以语言传播理论、语言生态学和语言活力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来指导研究影响美国汉语传播的四大语言传播活力因素。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确实力和软实力都在上升,这是不言而喻、众所周知的事实,而且这方面的论著不少,对语言本身的价值和吸引力的研究和著述也不少,所以本文调研和论述的重点放在人口和语言制度两大因素上面。内容涵盖三个主要部分:第一、美国语言生态中的人口、语言状况和汉语教学状况。第二、美国语言政策。第三、汉语传播中的语言制度和相应的措施。论文的焦点是汉语国际传播活力,即推动汉语在美国传播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的合力。本研究发现,美国汉语在以上四个语言传播活力因素方面均占优势,因而得出结论:美国汉语具有强大的活力和国际传播活力。美国汉语传播正处于上升时期,方兴未艾。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实力的增强、中美贸易的扩大,美国汉语传播活力进一步增强,汉语在美国的使用人数继续增多,使用领域和范围将继续扩大。基于美国汉语传播的研究,构建了语言国际传播活力模型,由以下影响语言国际传播的语言活力因素构建而成:1.源语国的实力因素,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2.语言价值因素1)语言的地位,指该语言在接纳国的语言生态环境中的认同度以及接纳国对该语言的语言意识,观点,态度。2)语言的价值,包括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指在外交、商务、科技、文化、就业升迁等方面的价值。3.人口因素1)语言接纳国使用(说)该语言的人口数量。2)语言接纳国学习该语言的人口数量。3)使用(说)该语言的总人口数量。4.语言制度因素1)语言政策--官方的语言政策、法律、法令和民间的语言意识形态是否正面,是否有利于该语言的传播。2)教学机构和教学资源-该语言在大中小学、培训机构的教学状况;开设该语言的学校数量和比例:教师、教材和教育资金供给状况。3)使用该语言的机构—国际组织、政府机关、商业公司、科研机构等机构。4)传媒的支持-音像书报和新闻媒体使用该语言的状况。5)典籍、政府公文和科技书刊使用该语言的状况。美国汉语传播研究对中美汉语政策和策略的制定,甚至对中美政治、经济和安全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提供了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的个案,可作为范例为其他英语国家汉语传播研究作参考,以丰富语言国际传播理论。此外,本研究不但给中国政府对美国未来汉语传播政策和策略提供参考,而且也为美国制定适宜的国家层面的汉语教育政策和规划,更有效地实行本土化汉语教学提供依据。
【关键词】:美国汉语传播 美国语言政策 汉语国际传播 外语教学 语言活力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3-7
  • ABSTRACT7-16
  • 第一章 绪论16-44
  • 第一节 本研究的相关问题16-26
  • 一、选题的缘由16-19
  • 二、研究的问题19-20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路20-21
  • 四、美国汉语传播研究之现状21-23
  • 五、研究的对象、内容和重点23
  • 六、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3-24
  • 七、研究的方法和材料搜集24-25
  • 八、研究的预设和理论假设25-26
  • 九、研究的理论创新点26
  • 第二节 美国汉语传播及相关概念简述26-35
  • 一、关于美国汉语传播27-29
  • 二、利益是汉语国际传播最根本的驱动力29-30
  • 三、汉语的传播价值是汉语国际传播的基础和前提条件30-31
  • 四、语言意识形态是语言价值的反映31-32
  • 五、语言政策、语言规划与语言意识形态32-33
  • 六、语言政治与语言制度33-35
  • 第三节 语言传播理论概述35-44
  • 一、语言传播理论框架35-38
  • 二、语言生态学38-40
  • 三、语言活力(Language Vital ity)理论40-44
  • 第二章 美国语言生态-英语‘熔炉’中的多语共存44-68
  • 第一节 美国族裔众多,语言多样,文化多元44-50
  • 一、美国人口族裔众多,高度城市化44-46
  • 二、语言多样、文化多元、语言资源丰富46-50
  • 第二节 美国同化、宽容与限制的语言政策50-60
  • 一、美国殖民时期强迫性的英语同化51
  • 二、美国建国初期“宽容”的语言态度51-53
  • 三、二十世纪初期的排外主义和语言限制主义53-56
  • 四、二战后到二十世纪80年代的过渡性双语教育(transitionalbilingual education)56-59
  • 五、二十世纪80年代英语独尊(English Only)运动59-60
  • 第三节 当代美国外语教育政策的演变60-68
  • 一、美国的语言意识和外语教育观60-64
  • 二、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至上的美国外语政策64-68
  • 第三章 美国多语环境中的汉语教学68-118
  • 第一节 美国汉语教学历史回顾68-72
  • 一、19世纪5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起始阶段68-69
  •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至1957年前兴起阶段69-70
  • 三、1957年至2000年稳步发展阶段70-71
  • 四、2000年至今美国汉语教学的飞跃发展阶段71-72
  • 第二节 美国大专院校汉语教学现状和发展趋势72-77
  • 一、2002至2013年美国大专院校汉语注册人数显著增长72-75
  • 二、1990-2013年美国大专院校开设汉语课的学校大幅增加75-77
  • 第三节 美国中小学汉语教学77-87
  • 一、1890年至2000年美国主流的中小学汉语教学非常薄弱78-81
  • 二、自2000起美国中小学汉语教学蓬勃发展81-83
  • 三、AP中文课程美国中小学汉语教学的里程碑83-87
  • 第四节 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孔子学院的个案考察87-107
  • 一、关于美国孔子学院87-89
  • 二、达拉斯德州大学孔子学基本情况89-91
  • 三、汉语教学活动91-94
  • 四、文化交流活动94-100
  • 五、中文教师培训100
  • 六、中美合作双方高层的交流和互访100-101
  • 七、达拉斯德州大学孔子学院的发展目标、瓶颈及问题101-102
  • 八、孔子学院考察分析——如何构建和谐双赢、可持续发展的孔子学院102-107
  • 第五节 美国中文学校考察与述评107-118
  • 一、美国中文学校发展历史回顾107-110
  • 二、达拉斯现代汉语学校考察110-115
  • 三、考察发现与分析思考115-118
  • 第四章 美国汉语传播中的语言政治及制度支持118-161
  • 第一节 中美合作推动汉语传播118-127
  • 一、美国汉语传播是世界格局变化的必然、是中美共同的需要118-122
  • 二、中美合作的汉语传播项目和措施122-125
  • 三、中美合作交流及制度125-127
  • 第二节 美国政府推动美国汉语传播127-137
  • 一、二十一世纪美国外语教育主要的改革政策和措施127-128
  • 二、美国汉语教育支持项目128-137
  • 第三节 中国对美国汉语传播政策及相应措施137-142
  • 一、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美国汉语传播138-139
  • 二、中国政府支持对外汉语传播的主要措施139-142
  • 第四节 美国汉语传播中的语言政治及制度简析142-146
  • 一、美国汉语传播具有明显的政治关联性142-143
  • 二、美国汉语传播的关键因素及其相互关系143-145
  • 三、语言政治制度影响美国汉语传播145-146
  • 第五节 美国华文媒体概述146-161
  • 一、美国华文媒体的起步、发展和繁荣及其背景因素分析146-149
  • 二、美国华语报刊149-150
  • 三、美国华文电视150-155
  • 四、美国华文广播155-157
  • 五、美国华文互联网157-159
  • 六、美国华语媒体对中华文化传承以及美国汉语传播的影响159-161
  • 第五章 基于美国汉语传播研究的理论思考161-168
  • 第一节 研究发现和理论扩展161-166
  • 一、研究发现及结论161-163
  • 二、语言国际传播活力模型163-165
  • 三、汉语国际传播的新观点165-166
  •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166-168
  • 一、本研究的局限166-167
  • 二、研究的展望167-168
  • 参考文献168-175
  • 一、中文著作及论文集类(按中文顺序排列)168
  • 二、中文期刊类(按中文顺序排列)168-171
  • 三、学位论文类171-172
  • 四、外语文献172-175
  • 附录175-243
  • Ⅰ. 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问卷调查:语言的活力和多样性175-191
  • Ⅱ. 200-2001年美国汉语使用人群各州分布表191-212
  • Ⅲ. 2000-2011年美国说外语的人口数量百分比变化图212-213
  • Ⅳ. 美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名单(截止2015年5月4日)213-230
  • Ⅴ. 中美两国建交双边教育交流协议和高层互访230-233
  • Ⅵ. 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成果清单233-235
  • Ⅶ. 美国华文网站排行榜(2016年1月)235-243
  • 后记243-24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2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浩 ,郑婕;汉语与汉民族的思维——汉语文化研究之二[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Z1期

2 李光华;汉语走向世界的展望[J];中外文化交流;1993年06期

3 林汉文;汉语的魅力[J];海内与海外;2000年10期

4 张会静;论汉译英中汉语文化因素的正确理解与表达[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刘高辉;汉语文化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郑春燕;汉语的“神”“鬼”文化积淀[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本刊编辑部;;科学思想与汉语文化的结晶[J];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01期

8 曹春梅;;论古代西域汉语文化[J];社科纵横;2006年04期

9 宋晓霞;;论汉语的经济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刘文瑞;;汉语文化漫议[J];华夏文化;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陆刚;;汉语连珠四字结构与英语避虚就实的特点[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赵明;;论汉语国际传播视域下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问题[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解海江;章黎平;;汉语文化词典的设计与编纂[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司继涛;;穿越文化,透视中英方位观之差异[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5 刘坤坤;曾东京;;从《汉语熟语英译词典》看汉英熟语词典的编纂[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洋;;汉语谐音探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蒋立珠;蒋立真;;从翻译“哈特”还是“黑特”想到的[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迪南;为恢复汉语的优雅而呐喊[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本报评论员;让汉语更快地走向世界[N];人民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谢迪南;汉语危机?[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4 周年洋;恢复汉语的自豪感[N];财经时报;2007年

5 惠铭生;从汉语成为“看客”想到希拉克的愤然离席[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谢颖;为汉语张开文化之翼[N];人民政协报;2011年

7 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晓华;以平等理念推动汉语的现代转型[N];北京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俞瑾;谁动了我们的汉语[N];成都日报;2005年

9 五柳客;汉语还有多少美丽?[N];中国文化报;2005年

10 朱竞;汉语的魅力[N];吉林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顺良;美国汉语传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2 吴海燕;商务汉语词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刘艳;期望价值、学习目地和学习行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岳辉;朝鲜时代汉语官话教科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丁米;泰国大学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毓民;汉语国际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徐先蓬;汉语的熵及其在语言本体研究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3年

9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兰巧玲;俄汉语是非问句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安琪;马来西亚彭亨大学汉语班成绩测试的评价分析[D];河北大学;2015年

2 张芳蕾;泰国私立小学三年级汉语课堂教学设计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阳;布隆迪大学汉语教学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4 张文达;延吉市朝鲜族初中低年段汉语记叙文习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2015年

5 李雪;韩国全罗南道务安地区CPIK(在韩汉语项目)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6 杨峻;金边地区汉语教学情况调查[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侬玮;汉语作为外语听说自主学习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巩凤梅;从《实用汉语课本》与《实用汉语教科书》看国别化汉语教材编撰[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丁正蕾;泰国中小学汉语课程设置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覃秀萍;泰北中学生汉语夏令营情况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142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0142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7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