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koff隐喻认知理论之反思——尝试对隐喻“比较”实质的诘难回应
本文关键词:Lakoff隐喻认知理论之反思——尝试对隐喻“比较”实质的诘难回应
【摘要】:Lakoff隐喻认知理论被无限的放大,以至于整个人类世界都是隐喻的,人们离开了隐喻便无法生存,这无疑是很不合适的。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里,许多著名论断表明,隐喻即使存在,也只可能存在于一定的范围之内。从传统文化观念出发,对"比较"进行解读,找出Lakoff等隐喻映射机制及隐喻实质的问题,尝试对"比较"诘难的回应,重新检视和反思隐喻理论的认知功能,使其在隐喻研究中能够保持理性的思维和态度。
【作者单位】: 河南工程学院外语学院;
【关键词】: Lakoff 隐喻认知理论 亚里士多德
【基金】:河南工程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YJJJ2013010) 河南工程学院博士基金资助项目(D2014033)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一、引言西方隐喻研究从亚里士多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关于“属”与“种”的阐述[1](P176),以及在《修辞学》中进一步重申了隐喻与认识中的相关概念,把其看做概念范畴间的置换[2](P177—178)。1980年LakoffJohnson出版隐喻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寅;;荀子论语言的体验认知辩证观——语言哲学再思考:语言的体验性(之五)[J];外语学刊;2006年05期
2 张沛;比较:作为认知基本方法的隐喻机制——兼论比较研究的“哲学基础”问题[J];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颖;;“双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斋志异》和子弟书“志目”为例[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2 孙其香;;古老与现代的合奏——从《聊斋俚曲·穷汉词》中的叠音词谈起[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3 鲍金;休谟问题及休谟的解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4 杨正翠;李晓红;;浅析隐喻的显式和隐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5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6 张颖慧;;读《<篆隶万象名义>校释》札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7 温纯如;康德自我学说的理论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8 夏当英;孔子道德本位的社会秩序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9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10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洪伯;;秦汉“稗官”考 秦汉基层机构的组织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刘业进;莫志宏;;论社会科学的事实[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3 刘业进;莫志宏;;从集中控制到框架条件管理——城市规划的演化理论视角[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4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5 凌斌;;经济运行的法律影响:科斯框架的一个理论澄清[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7 孙秋霞;;艺术类博物馆与青少年美育[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徐超;毕玉德;;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韩国语隐喻知识库构建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9 夏慧茹;;《说文解字》与中医基础理论[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周怀宇;曹怀锋;;论《管子·地员》篇生态学价值及其现代意义(论文提纲)[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贺;汉语歌词中隐喻应用的认知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秋利;《醒世姻缘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寅,李弘;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句法成因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3年01期
2 王寅;再论语言的体验性——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体验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3 许国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年03期
4 王寅;;《易经》与认知语言学:语言体验观比较——四论语言的体验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3期
5 王寅;中西学者对体验哲学的论述对比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10期
6 王寅;;对“名实”与“能指所指”对应说的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6期
7 李葆嘉;;荀子的王者制名论与约定俗成说[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荣;;隐喻认知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梁旭红;;隐喻认知理论建构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琼州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3 郑敏;;隐喻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8期
4 杨芳;;隐喻认知理论下的流行语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年09期
5 宋然然;;从隐喻认知的角度看翻译[J];科技视界;2013年35期
6 柏涛;;浅谈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认知理论[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年01期
7 吕俊华;;隐喻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0年45期
8 马瑞贤;李佐文;;隐喻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刘娜;;隐喻认知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3期
10 张伟香;;隐喻认知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本文编号:10146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014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