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向”的“时-空”词义系统跨语言共性的认知阐释

发布时间:2017-10-31 01:02

  本文关键词:“向”的“时-空”词义系统跨语言共性的认知阐释


  更多相关文章: 向格 时空隐喻 时间副词 认知 类型学


【摘要】:在汉语史上,"向"经历了"名词动词介词副词"的词性变化以及"物体行为空间时间"的语义扩展。在"向"的语法化过程中,认知因素的介入在"向"的词义由空间向时间领域隐喻映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句法位置、词义复杂程度、语法化过程以及来源等四个角度,介词"向"与其他多种语言中的"向格"形式相类似,具有跨语言普遍性和类型学的意义,也体现着人类基本的时空认知规律。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向格 时空隐喻 时间副词 认知 类型学
【基金】: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种子基金博士启动项目“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近代汉语时间副词”(2014BS019)
【分类号】:H14
【正文快照】: 引言对时间、空间概念的感知是构成人类共同经验的组成部分。认知语言学家指出,空间概念是许多抽象概念得以建立的基础,人类利用空间经验对“时间”进行思考以及概念化,是一条具有跨语言普遍性的认知规律,这一过程常常借助“隐喻”等手段得以实现。在汉语史上,“向”先后演变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滕志贤;“向”本义考──辨“向”、“牖”、“窗”,兼论训诂与字义[J];辞书研究;2000年02期

2 张成进;;汉语表方向介词“向”的产生及产生动因[J];江淮论坛;2009年06期

3 魏本力;;地点介词短语的时间变体功能[J];外语学刊;2006年01期

4 马贝加;处所介词“向”的产生及其发展[J];语文研究;1999年01期

5 安占峰;杨文革;;汉族学生维吾尔语学习中“向格”的偏误分析[J];语言与翻译;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_g_g;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定;;枞阳方言被动标记“着”的历史来源及其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陈红燕;;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用”字介词框架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周四贵;;《马氏文通》的介词理论及其发展[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陈红萍;唐韵;;论《西游记》中“将”字的词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5 王大丽;;《敦煌变文集》中的处所介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6 鲁方冰;;论“V+P+Np”中介词的虚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7 董强;;浅析介词“同”的产生[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时昌桂;;介词“替”的用法及虚化历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晁瑞;;介词“向”对“问”的替换——兼谈方言介词“问”的历史演变[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10 万莹;;析介词“对”、“对着”[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钟明荣;谢双园;;古今介词类型之比较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用源;;《太平经》“在”的介词用法及词性判定[A];科学发展·协同创新·共筑梦想——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孙爱玲;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陈全静;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卜雅娜;明清以来汉语介词的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春红;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云峰;北京话介词史(1750-1950)[D];苏州大学;2011年

10 程丽丽;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末北京话被动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友学;句首介词“在”的隐现及其对外汉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孙淑营;《列子》介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孔燕;《封神演义》处所介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秋玲;《元刊杂剧三十种》被动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向颖;基于致使范畴的现代汉语“使”字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帅;自然语言理解中介词管界处理及其在机械产品设计领域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孟宇;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类介词“对、向、给”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芳源;个案儿童朝向介词习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舒翼;敦煌本《六祖坛经》连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宋衡;介词框架“PX以后”考察[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桦;;《搜神记》时间副词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2 刘丽;;《型世言》表将来时间副词考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3 李素英;;也谈表顺承关联的时间副词“却”的形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4 冯雪冬;;《平妖传》中时间副词的界定[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冯雪冬;;《平妖传》时间副词的分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简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7 林松;;《盐铁论》中时间副词的功能[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8期

8 梁银峰;;《祖堂集》的时间副词系统[J];长江学术;2010年01期

9 孙尊章;徐凌;梁任芝;;《论语》《孟子》时间副词比较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烨;支谶译经“构词法”及“造词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余东涛;现代汉语时间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许卫东;《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郑路;《左传》时间范畴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史维国;先秦汉语方所表达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惠琴;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时间副词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金;对外汉语中的不定时时间副词的教学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红霞;现代汉语“NP+时量短语(+了)”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陈国良;现代汉语时制表达及相关问题[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孙尊章;先秦时间副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俊吉;解释汉语时制[D];湖南大学;2005年

7 马东红;古汉语“然”类后缀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8 张言军;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陈秀明;评注性副词“毕竟”、“到底”、“终究”、“究竟”的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张彩琴;《三国志》和《世说新语》时间副词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杰群;《商君书》的时间副词[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曹凤霞;时间副词“曾经”“已经”的时态用法[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张亚军;时间副词“正”、“正在”、“在”及其虚化过程考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杨德峰;;时间副词作状语位置的全方位考察[J];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02期

5 周丽颖;;时间副词作定语分析[J];汉语学习;2007年02期

6 周丽颖;;关于时间副词做定语的合理性[J];汉字文化;2007年02期

7 孙佳音;;表示过去的时间副词[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02期

8 倪重阳;;时间副词做定语的用法考察[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杨睿;雍淑凤;;隐喻机制造成时间副词“老”的语法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10 聂丹;;时间副词“一面”探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仝宇光;张奇;;汉语语篇阅读中对时间转换事件的表征[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贾改琴;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形式语义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杨智渤;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的多维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3 李晓琳;三个域与时间副词[D];南开大学;2014年

4 陈全静;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_g_g;近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许卫东;《高僧传》时间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晓娟;时间副词用于肯定与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许彬彬;现代汉语持续性时间副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马婧;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界定及其定语用法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李枫;短时类时间副词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司冬颖;《禅真逸史》时间副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蔡逸纯;现代汉语“从来”类时间副词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7 王灵霞;现代汉语短时时间副词用法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尊章;先秦时间副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言军;现代汉语时间副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李冰洁;现代汉语短时时间副词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20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20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b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