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译学审思——“反向格义”抑或“中西会通”

发布时间:2017-10-31 01:07

  本文关键词: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译学审思——“反向格义”抑或“中西会通”


  更多相关文章: 反向格义 中西会通 构建 学术话语


【摘要】:"反向格义"与"中西会通"是构建中国学术话语存在的两种认知取向和方法选择。近现代中西学术交流在反向格义过程中完成了对中国学术的形塑,同时也造就了中国学术对西方话语的依附,给中国学术带来相当的片面性偏差。对中国学术而言,不能为了避免西方话语的反向格义而在学术上走向自我封闭,会通中西方已有学术资源进行思想创新是建设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应有的实践智慧和理性诉求。中国学术的发展道路不是简单地"去西方话语",而是要以中国立场寻求与西方学术的深度对话,唯此才能避免在格义天平首鼠两端,在中西会通基础上建立中国学术话语的主体性。
【作者单位】: 淮海工学院国际学院;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关键词】反向格义 中西会通 构建 学术话语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已经成为一项备受关注的学术议题,在中国学术舞台的每个角落都以不同方式表现出来,中国学术“失语症”与“合法性危机”等提法集中体现了学界的整体忧虑。这种对自身学术研究的自反性认识意味着一种理论自觉的开启,无论是批判性还是建设性,都在昭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笑敢;;“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张汝伦;;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也谈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反向格义”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吴晓明;;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4 刘笑敢;;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方法论反思[J];哲学研究;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水生;;论“重返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及其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陶徽希;;福柯“话语”概念之解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刘海飞;;王国维与陈寅恪为学之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5 戚涛;文学作品的福柯式阅读——以《拾橡子的男孩》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张宝明;长时段 博物馆 主体性——《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的意义及其局限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伊迎;;化功大法——评后结构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8 游海燕;;说什么与怎么说:试析《三位一体》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9 张云;;浅析中国社会中女性话语权力建构的可能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10 杨春芳;福柯话语理论的文化解读[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朱存明;;汉画像研究的图像学方法[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戴丹;;艺术批评的另一种理论取向:情境分析——以蔡国强之《草船借箭》为例[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4 于洋;;艺术批评的媒体化与艺术媒体的批评化[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5 张树国;;论《左传》的性质及其对古代散文研究理论建构的意义[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6 曹顺庆;王超;;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道路——对“中国文学批评”学科史的反思[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柏贵喜;;乡土知识及其利用与保护[A];人类学与乡土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2005卷[C];2005年

8 于明;;《柯克报告》与英国判例法文化[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多元的法律文化[C];2006年

9 张宇燕;高程;;海外白银、初始制度条件与东方世界的停滞——关于晚明中国何以“错过”经济起飞历史机遇的猜想[A];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2期(总第15期)[C];2005年

10 苟小泉;;再论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A];文化复兴:人文学科的前沿思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4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宁;一体与异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硕;进化心理学的人类学哲学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同;从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看网络论坛中网民话语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林健生;大学场域中师生话语权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军;福柯主体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牙运豪;试论许地山小说的话语形态与审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叶立;网络新闻的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聂建顺;人文关怀:民间信仰之本[D];中原工学院;2011年

7 梁宁宁;跨文化视角分析旧约中罪恶的权力话语[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8 王艳华;论克尔凯郭尔的生存美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田甜;1927-1965年芝加哥大学物理学科的发展历程[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力澎;试论“中国哲学的史”与“在中国的哲学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笑敢;;“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以老子之道的诠释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F.费迪耶,丁耘;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J];哲学译丛;2001年03期

3 刘立群;“本体论”译名辨正[J];哲学研究;1992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普慧;;论中国学术话语的当代建构——基于历史进程的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曾蕾;胡瑾;;学术话语中的多模式“投射”[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李倍雷;;构建艺术学理论的中国学术话语[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3年01期

4 陈泽环;;立足文化根基的引进和革新——梁启超学术话语的启示[J];文化学刊;2010年01期

5 陈颖;;汉语学术话语中传信语的多重功能[J];语文学刊;2010年03期

6 海军;;从“中国设计”到“在中国设计”[J];美术观察;2010年02期

7 彭建武;;学术话语中的引语分析[J];英语研究;2005年02期

8 周实;槛外人谈[J];书屋;2000年09期

9 郜书锴;;“A Free and Responsible Press”该怎样翻译[J];国际新闻界;2007年08期

10 王云波;谢永芝;;论当代教育管理学术话语的规范策略[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长和;国际学术话语体系的中国转向如何可能[N];文汇报;2011年

2 李倍雷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建构中国艺术学理论的学术话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通讯员 蒋晶丽 戚家坦 本报记者 左丹;学术话语权还给教授[N];湖南日报;2013年

4 刘武俊;司法改革的学术话语及利益分析[N];人民法院报;2001年

5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郑杭生;把握学术话语权是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关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秦宣;正确处理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关系[N];湖北日报;2014年

7 刘凌;建构独创性学术话语[N];社会科学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毛莉;努力提升我国南亚研究国际学术话语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9 谭学纯;学术期刊:学术话语的集散地[N];光明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毕玉才 吴春燕 高平 特约记者 刘勇 李志臣 本报通讯员 王立强;要构建中国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N];光明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邵娅芬;经济学科的国际学术话语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郑磊;学术话语的大众化转型与沟通障碍的解除[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201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201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e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