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LL研究语境中的隐喻及其功能分析
本文关键词:CALL研究语境中的隐喻及其功能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计算机网络辅助语言学习(CALL) 隐喻研究 隐喻功能
【摘要】:在计算机网络辅助外语教学(CALL)的研究中存在着大量隐喻。然而,在应用语言学界,学者们对这些隐喻却未能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以20世纪80年以来的CALL研究文献中出现的隐喻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了隐喻在CALL语境中的涵义和功能。这些隐喻在CALL语境中的涵义往往与研究理念和研究思路有着密切的关系。CALL研究中的隐喻既能帮助研究者构建理论框架、组织篇章结构,成为他们的研究工具,也能使原本晦涩难懂的学术研究语言更通俗化,使读者更易于理解研究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图,也更能触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影响他们的情感体验和阅读态度。
【作者单位】: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辅助语言学习(CALL) 隐喻研究 隐喻功能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网络交互工具的互动与协同及其对外语话语能力的影响”(批准号DCA120185)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一、引言隐喻一词来自希腊语的metaphora,原意为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一种“传送、转换”,即在两类不同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进行含蓄的比较,以表明相似或类似的关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以及符号学、认知心理学、心理分析等理论的兴起和发展,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功能[J];外语研究;2001年02期
2 胡壮麟;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正翠;李晓红;;浅析隐喻的显式和隐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蒋道华;英汉隐喻语用操作对比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5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宁建花;;基于语料库的英汉颜色词“红”的隐喻对比[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葛红,李加强;隐喻理论综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束玫娟;;新闻语篇中的言语隐喻及非言语隐喻——以《纽约时报》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李先华;;唐诗词语隐含义个案考察及相关问题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权循莲;田德蓓;;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语古诗意象的英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徐超;毕玉德;;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韩国语隐喻知识库构建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4 ;An Overview of Metaphor Research[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5 缑瑞隆;;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邱凯端;;英汉广告语言特性与广告图文隐喻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蒲松龄;;隐喻构建基本要素及其与隐喻理解效果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贺;汉语歌词中隐喻应用的认知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朱莹;旅游宣传手册翻译中的隐喻、转喻及其表达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高皓s,
本文编号:11360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36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