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字存在构式的隐性比较义及认知理据研究
本文关键词:“有”字存在构式的隐性比较义及认知理据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比较认知 隐性比较 构式语法 “有”字存在构式
【摘要】:汉语"有"字存在构式是一种典型的语法构式,学界对此做了大量研究,但很少有从比较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的探讨。本文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观为切入点,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有"字存在构式进行研究,认为"有"字存在构式具有隐性比较义,是比较认知的产物,它体现了"图形—背景"差异。"有"字存在构式的隐性比较义为其构式网络提供了充分的认知理据。
【作者单位】: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交通大学;
【基金】: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重庆市双语交通标识研究:认知语言视角”(编号:13KG1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0.引言Langacker(1987:99-101)认为,比较既广泛又普遍,它是揭示规律和建构认知活动的基础;任何涉及概念化、心智体验和认知加工的语义分析都离不开比较。比较是范畴化的基础,类比和隐喻都是通过比较来实现的(CollinsBurstein,1989:546)。由于比较具有普遍性,则由其而生的比较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古川裕;外界事物的“显著性”与句中名词的“有标性”——“出现、存在、消失”与“有界、无界”[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2 储泽祥,刘精盛,龙国富,田辉,,叶桂郴,郑贤章;汉语存在句的历时性考察[J];古汉语研究;1997年04期
3 王勇;周迎芳;;“有”字句的历时考察和横向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4 袁毓林;李湘;曹宏;王健;;“有”字句的情景语义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03期
5 匡芳涛,文旭;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蒙;;现代汉语比较句比较项的不对称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2 王军;;古代汉语“有”字句研究综述[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年01期
3 李双娟;;图形—背景理论概述[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张久全;;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对比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5 赵娜;;图形—背景论及其对英语语态的认知阐释[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6 李瑛;转喻喻体优先选择原则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李勃;李瑛;;介词on,over和above空间意义比较及教学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8 吕倩;封君仪;许英英;;浅论图形—背景理论在汉语中的逆反化现象[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杨晓敏;李泽昊;;“三言”中存在句的句法功能和语用类型[J];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10 李春林;李浩杰;;以影像与背景理论对李商隐《无题》的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斌;熊妍湘;;试用图形—背景理论解释英汉句式差异及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田春英;;图形—背景理论对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认知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3 鲍俊晓;;萨特论现象学意向性理论[A];江苏省美学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4 荣晶;丁崇明;;两种不同性质的“有+N”结构[A];中国语言学报(第十六期)[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2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余成林;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龚娜;湘方言程度范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e
本文编号:11437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4379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