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语言测试的社会属性:《语言评测季刊》十年名家访谈录解析及启示

发布时间:2017-11-05 13:09

  本文关键词:语言测试的社会属性:《语言评测季刊》十年名家访谈录解析及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语言测试 社会性 LAQ名家访谈


【摘要】:《语言评测季刊》(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LAQ)十年(2004—2013)名家访谈录浓缩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语言测试研究的一个重大转向,即从测试的有效性到测试的社会性。本文通过对访谈录的解析,从三个维度阐释了语言测试的社会属性:语言测试标准的社会性、语言测试研发的社会性和语言测试使用及其影响的社会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测试的社会性问题对我国语言测试研究与实践的启示。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证据的四六级、雅思、托福考试效度对比研究”(14AYY010)文献综述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辜向东
【分类号】:H08
【正文快照】: 1引言《语言评测季刊》(Language AssessmentQ u a r t e r l y,L A Q)是语言测试领域的权威期刊(S S C I收录),从2004年创刊至今走过了十年,其对语言测试名家的访谈是该刊的特色栏目之一,已经受访的对象包括:现代语言潜能测试(Modern Language AptitudeTest,MLAT)先驱、20世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振卫;;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对我国制定统一的英语能力标准的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2 周淑莉;;大学英语IBT新测试模式对教学的反拨效应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3 王建梅;;高风险语言测试负面后效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4 王莺莺;;ACTFL语言能力量表对构建CET口语测试评估新体系的启示[J];长沙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5 郭焕平;;大学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定位再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徐世红;;高考英语测试中的标准化问题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03期

7 吴迪;;近十年国内英语测试研究述评[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王立群;;美国托福考试的社会维度分析及其启示[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甘凌;蒋业梅;;国内英语测试反拨作用研究述评[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年04期

10 蒋业梅;;大学英语考试反拨作用研究:现状与展望[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平;;舆情视角下的汉语能力测试[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Ⅲ[C];2014年

2 夏邦林;;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例谈——以江苏省近几年中考题为例[A];江苏省教育学会201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康洲;基于测试使用论证的听力理解任务效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与文本测试评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范劲松;中国英语考试行为准则制订:一项探索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郝鸿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史光孝;隐性课程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严明;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研究:构念界定与测试开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张松柏;中国聋校英语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8 陈建林;外语教学测试构念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9 徐莎莎;高风险考试反拨效应研究: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英语写作任务的备考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10 龚献静;二战后美国高等院校外语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天地;汉语环境下的高水平英语学习者语言磨蚀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牟永祥;中国非英语专业学习者英语疑问句磨蚀因素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群;行为语言测试对大学英语测试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夏桥林;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测试反拨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岳秋菊;英语语言能力和英语语感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于文娜;翻译测试题型和评分标准对翻译能力测评影响的实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罗伊琳;2010高考英语卷中完形填空效度依据的探索性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8 阮翠霞;越南高校汉语专业综合课成绩测试的考察与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9 闪豆豆;高考英语模拟考试的预测效度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贺智星;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描述语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雅萍;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根本需求与课堂教学[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王立群;;美国托福考试的社会维度分析及其启示[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何莲珍;;语言测试的功能与作用[J];国际学术动态;2009年01期

4 肖巍;辜向东;倪传斌;;CET的反拨效应机制:基于多群组结构方程建模的历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4年03期

5 王华;甄凤超;;基于语言教学项目的形成性评估流程效果研究和再完善[J];外语研究;2008年03期

6 方绪军;;CEFR对汉语测试研发的启示[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2期

7 方绪军;杨惠中;朱正才;;语言能力“能做”描述的原理与方案:以CEFR为例[J];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云;由“洋泾浜”现象看语言变异[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聂桂兰;浅析语言变异现象[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蔡龙权;交际能力中的语言变异规则[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1期

4 阮畅;语言变异研究综述[J];唐山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郝吉环;网络传播中的语言变异解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黄忠廉;汉译语言变异探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7期

7 刘卫东,田贵森;语言变异的翻译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05期

8 牛光夏,谷瑞丽;网络语言——语言作为符号的变异[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2期

9 林小平;语言变异的社会心理成因探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严亚南;;网络语言的解析与规范[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密容;;网络语言试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郑美莺;;网络语言刍议[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一集)[C];2003年

3 周晓晶;;从语言变异的视角解析新词收录和词语释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许钟宁;;网络语言变异的语言文化解析[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唐厚广;;语言与逻辑问题探索[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锦国 大理学院文学院暨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新意来自司空见惯的语言现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芮东莉;译介工作:永远的桥梁工程[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赵凤华;经济全球化下怎样保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化[N];科技日报;2009年

4 上海交通大学 张玉梅;语言正越来越“多中心化”[N];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赵强;言语魔方[N];中华读书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谢延龙;在通往语言途中的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卫国;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初步框架[D];山东大学;2008年

3 于全有;语言底蕴的哲学追索[D];吉林大学;2008年

4 张焱;语言变异与社会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0年

5 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丁石庆;双语族群语言文化的调适与重构[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吴丽好;香港网络时代与华文二语教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洁;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语言变异研究[D];汕头大学;2003年

2 吴学辉;广告语言变异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3 罗芳;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变异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2年

4 黄丽群;网络语言变异现象研究[D];温州大学;2012年

5 张萌;语言变异视角下的大学校园流行语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6 李桂群;广告语言的变异使用及其规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谭玉兰;网络语言变异及其规范[D];吉林大学;2010年

8 邓梅;从等效论视角看《围城》中语言变异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芳芳;语言变异和变化现象的认知阐释[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10 刘毓容;《围城》语言变异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443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443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3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