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形式”之殇看文化符号学的开放性发展
本文关键词:由“形式”之殇看文化符号学的开放性发展
【摘要】:苏联的文化符号学与俄国形式主义有着极深的渊源,都有共同的语言观和符号学观,谈及文化符号学就不可能不提及俄国形式主义,而俄国形式主义的迅速湮灭可谓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所以,对于"形式"之殇的反思和总结会对文化符号学的开放性发展产生积极意义,有助于中国文化符号学发展的稳定、开拓、创新和流长。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淮海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
【正文快照】: On the Openness of Cultural Semiotics Developmen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bortion ofRussian Formalism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自前苏联引介的文化符号学已在中国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符号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但在现当代各种西方文论流派纷繁复杂、往往勃兴骤亡的大背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禄彭;;语言时间的文化符号学阐释[J];外语学刊;2006年04期
2 左云成;;文化符号学观照下的修辞“构型”[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3 刘辉;;文化的符号意义——再评塔图学派的文化符号学[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4 张淑萍;曹进;;意义的愉悦——透视广告兼论罗兰·巴特的文化符号学思想[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黄海明;谭荔;;文化符号学视角下的赣州红色艺术经典文化英译策略[J];科技信息;2012年32期
6 皮特·特洛普;赵星植;;符号域:作为文化符号学的研究对象[J];符号与传媒;2013年01期
7 简耀;;真实与虚假:反讽的文化符号学阐释[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王永祥;;文本空间、文本功能、文化遗忘:文化符号学视角的解读[J];俄罗斯文艺;2013年03期
9 赵爱国;;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理论体系[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彭月慧;;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看英汉称谓的翻译——电影《功夫熊猫》个案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顾嘉祖;;文化符号学与文化结构分析[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刘辉;;文化符号[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淑萍;意义的愉悦[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46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46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