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滥用的忠实”看翻译的实用性——文学诠释学视角
本文关键词:从“滥用的忠实”看翻译的实用性——文学诠释学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诠释学 实用主义 “滥用的忠实” “无限衍义” 制约
【摘要】:"文化转向"后的国际译学研究,同"实用主义"文学批评密切相关。将实用主义文学批评应用于翻译研究,便有了关于翻译的不同思考,如文本意义如何产生,翻译阐释有何灵活性,它同文本语言的阐释框架有何关系,翻译的"使用"有何制约条件,翻译的实用性是否意味着理解的"无限衍义"等等,不一而足。毋庸置疑,实用主义翻译研究对于翻译的学科建设有其意义。然而,实用主义翻译也有明显的缺陷,因为它放弃了对于文本规则与结构的诉求。因此,对于实用主义翻译观念,应该加以辩证认识,不可走向偏执。
【作者单位】: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近现代中国翻译的社会性研究”(09YJC740026)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一导论“文化转向”后,国际译学研究日益关注翻译的“工具性”。所谓“工具性”,是指翻译不再强调作为实在论的文本意义,转而强调翻译的社会功能。霍布指出,在人与道德的关系中,人及其需要乃是目的,道德不过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当代翻译研究中,人们对于“文本”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治国;;2006:诠释学与中国[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陈治国;;2007:诠释学与中国[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陈治国;;2008:诠释学与中国[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景海峰;中国哲学的诠释学境遇及其维度[J];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5 G.舒尔茨 ,林维杰;诠释学中的历史主义之争[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6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丁怀超;2002年诠释学国际研讨会综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白芸,李明富;诠释学与质的研究方法[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9 彭启福;真理观建构的两种不同路向——诠释学真理与科学真理关系新议[J];学术界;2004年03期
10 成中英;本体诠释学三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德荣;;诠释学:理解与误解[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傅伟勋;;创造的诠释学及其应用[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3 彭启福;;理解、解释的限制与批评的自由——对赫施新方法论诠释学的一种解读与批评[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4 王俊;;超越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哲学尝试——利科对诠释学与意识形态之争的批判研究[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伟;;艺术美“可生长性”的形上追思——为诠释学“相对主义”困境进言[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6 邓绍光;;范浩沙以言说行动理论为中心的神学诠释学[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九辑[C];2009年
7 李金辉;;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及其争论述评[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8 李河;;Repetition(重复):激进诠释学的一个基本语词[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潘德荣;;易与不易——对“易”道的诠释学解读[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沈尚武;;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的诠释学普遍性探析[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汉鼎;立足当代的诠释学文丛[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潘德荣;诠释学的“濒死”与新生[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潘德荣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精神诠释学的“教化”目的:回归古典的精神整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姚满林;重新发掘弗洛伊德的诠释学遗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中国诠释学是一座桥[N];光明日报;2002年
6 吉富;诠释学与人类学[N];人民日报;2000年
7 记者 孙龙;“儒学经籍与诠释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8 景海峰;中国诠释学的几种思路[N];光明日报;2002年
9 潘德荣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诠释学是一种方法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北京社会科学院 洪汉鼎;“诠释学是一种幻想力或想象力”[N];社会科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亓光;政治诠释学视域中的公正[D];吉林大学;2012年
2 张守永;保卫作者[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姜哲;中西方诠释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范登伟;存在与理解[D];河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麻相漫;诠释学语境中的马克思思想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2 鲁强;试论法律诠释学中的“先见”理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张尔曼;艺术真理与诠释学方法[D];吉林大学;2009年
4 任中杰;诠释学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5 曹燕;诠释学的社会科学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6 陈锦宣;生存论诠释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7 孙艺哲;基于诠释学的产品意义增殖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杜丽娟;以诠释学视角解读《牡丹亭》不同英译本[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子廓;埃米里奥·贝蒂方法论诠释学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罗兵;从“本体诠释学”到C理论[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546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54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