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不可译论的女性主义重释

发布时间:2017-11-08 00:08

  本文关键词:不可译论的女性主义重释


  更多相关文章: 女性主义 翻译 不可译论 双关语


【摘要】: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扩大和翻译的跨学科、跨文化转向,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并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女性主义译者通过采取干预性的翻译策略和发掘被埋没的女性作品,颠覆语言中的父权意识,以实现女性的真正解放。女性主义为原文与译文的关系、翻译标准和译者在翻译中的角色提供了不同于传统译论的独特视角,为解构"不可译论"拓展了较大的研究空间。就双关语英汉互译而言,可以采取谐音补偿、形象替换和意义取舍等变通策略,变不可译为可译。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基金】: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资助项目(YETP0837)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科研资助项目(MTIJZW201312)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级规划资助项目(2013XG002)
【分类号】:H059;C913.1
【正文快照】: 一、女性主义的历史演变女性主义是指妇女为争取性别平等、抵制父权统治而发起的社会政治运动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革命。从倡导男女平等的政治运动到与翻译理论的结合,女性主义共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尽管女性主义思想在MaryWollstonecraft于1792年所著的《为女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宇芬;忠实与个性——读“忠实是译者的天职——评‘新世纪的新译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辜正坤;筛选积淀重译论与人类文化积淀重创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11期

3 朱桂成;中西译论对话的不可能、可能及其他[J];外语教学;2005年01期

4 何颖,王凯凤;直译论与自我文化的“零”假设[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1期

5 齐建涛;;略论传统中国译论的形态缺憾及其现代转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蔡新乐;;逻辑能走多远——译论与实践的关系简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张光明;;中国译论研究应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J];中国外语;2007年04期

8 金玉芳;;中国翻译论史略感[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2期

9 程平;;我国近现代译论的演进与发展[J];琼州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傅惠生;;我国的佛经译论体系[J];上海翻译;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柏然;;当代译论建构与传统译论定位[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2 陈大亮;;中西译论在理论类型上的差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孙坤;;中国古代佛经译论中的对比语言学思想[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李亚舒;张建佳;;当代翻译研究上“多元下的统一”与“和而不同”的接受[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于德英;;中西译论比较:在异同间寻求文化对话互动的空间——兼论勒菲弗尔的“中西翻译思想”[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新璋;钱搤书译论简说[N];中华读书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周岐灵;从“意义”视角重审传统等值译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2 汤文利;论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小青;理解“操纵”[D];湖南工业大学;2013年

4 李艳;幽默话语翻译:基于德国功能主义的系统策略[D];鲁东大学;2012年

5 朱佳;说“化境”[D];四川外语学院;2006年

6 唐彤;目的与方法:功能译论视角下文学翻译的描述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7 卞杰;论钱钟书的“诱”“讹”“化”翻译观[D];江南大学;2010年

8 杨帆;中国当代译学范式及其在俄汉翻译中的体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547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547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f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