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基于认知的英汉词义对比研究——关于对比认知词义学的构想

发布时间:2017-12-27 16:56

  本文关键词:基于认知的英汉词义对比研究——关于对比认知词义学的构想 出处:《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对比词义学 认知词义学 对比认知词义学 交叉学科


【摘要】:本文在指出将对比词义学和认知词义学结合起来构建对比认知词义学这门新兴学科之必要性的基础上,从研究背景、理论基础、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未来研究走向等角度尝试构建对比认知词义学的理论框架。研究表明,在认知词义跨语言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对比认知词义学是一门新兴的、系统的交叉学科,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该学科构建的词义描写认知框架能够为英汉词汇对比分析建立客观的、更具操作性的释义机制;所构建的多义词认知语义分析框架有望为英汉多义词研究提供统一的认知分析模式,并有助于改进词典释义、外语教学以及语言处理和机辅翻译等语言工程。
[Abstract]: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at in contrast based semantic and cognitive semantic study which combines the necessity of learning the new discipline of comparative cognitive meaning, try to construct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cognitive semantics from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background, theoretical basis, research objectives, contents and method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angle. Research shows that cross linguistic contrastive cognitive semantic formation in cognitive semantic study on science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new system, has a profound theoretical basis and clear research objectives, contents and methods; the meaning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establish an objective description of more operational mechanism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ocabulary cognitive framework to construct polysemy; cognitive semantic analysis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polysemy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unified cognitive model, and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xicography,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machine translation and other auxiliary language engineering.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孔子与山东文化强省战略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汉词汇对比:认知语义视角”(11BYY114)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词汇语义的认知语言学研究”(09YJA74007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313;H136
【正文快照】: 1.引言认知词汇语义学(Cognitive Lexical Semantics),或称“认知词义学”,是认知语义学(CognitiveSemantics)的一个分支,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研究词汇语义(以下简称“词义”),使用的主要理论工具是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语义学)理论。近年来,认知词义学在国外蓬勃发展,在我国业已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曲占祥;;隐喻和转喻在词义延伸中的作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2 周启强;谢晓明;;认知词汇语义学的主要理论及其运用[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3 张绍全;;词义演变的动因与认知机制[J];外语学刊;2010年01期

4 师璐;试论意象图式及其在词义延伸中的作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5 刘晓林;;Jackendoff概念语义学述评[J];外语教学;2006年02期

6 黄洁;;汉英隐转喻名名复合词语义的认知研究[J];外语教学;2008年04期

7 潘震;;比喻型复合名词范畴化的转喻特质[J];现代外语;2010年04期

8 杨润陆;;由比喻造词形成的语素义[J];中国语文;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家芳;;认知转喻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2 陆国君;;中外英语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综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唐秀梅;;浅析英语词义演变的动因及类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肖模艳;;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国俗词语释义方法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5 郑家芳;;英语饮食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分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6 吴旭;傅福英;;认知词汇学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探微[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岳好平;徐静;;从范畴化看比喻型名名复合词中的名词形容词化[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年11期

8 吴长安;乔立清;;“还”的语源义特点及其虚化路径[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06期

9 林慧英;;英语比喻型N+N复合词中名词形容词化的转喻识解[J];长沙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10 吴汉江;;关于半喻造词形成的形状喻指语素义的思考[J];辞书研究;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香玲;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乔翔;汉英形修名结构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宋琳;基于《汉语大词典》语料库的魏晋新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李明龙;《续高僧传》词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叶枫;基于制约条件的英语语篇语义分析及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赵倩;汉语人体名词词义演变规律及认知动因[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朱晓军;空间范畴的认知语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梅梅;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OVER,ABOVE和ON的空间隐喻拓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田斐斐;天气词汇语义扩展的隐喻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广宗;英汉物移动词对比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柴翱;汉语双字复合词产生中的语法启动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崔蔷;意象图式理论视角下的《狼图腾》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濮耘瑶;基本层次教学法在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词汇教学中的运用[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7 顾玲;意象图式下的英语情态动词多义性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8 王莲;英语介词in多义网络的认知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富婧姝;俄语经济术语隐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裘莹莹;教育语篇的意象图式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生;杨玉娟;;词义的范畴化与非范畴化[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曲占祥;;隐喻和转喻在词义延伸中的作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3 张培成;关于汉语比喻词的几个问题[J];汉语学习;2000年04期

4 王寅,严辰松;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5 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J];外语研究;2005年01期

6 杨波;张辉;;隐喻与转喻的相互作用:模式、分析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8年05期

7 杨莉藜;英语介词语义源流[J];外语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8 刘正光;;隐喻研究的三个层次与主要领域[J];外语学刊;2007年03期

9 李洪儒;;意见命题意向谓词与命题的搭配——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六[J];外语学刊;2007年04期

10 王文斌;;再论隐喻中的相似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秋忠;;《词义学》简介[J];国外语言学;1988年02期

2 孙逊;论从表示人体部位的词派生的词或词义——比较词义学探索[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3 赵蕾;;对词义性质的一些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3期

4 李诗平;;词义学与隐喻性延伸[J];武陵学刊;2011年05期

5 许威汉;词义学与词典学研究的新成果——读《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J];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11期

6 朱华丽;韦新梅;杨丽英;;训诂学和今日词义学的联系与区别[J];语文学刊;2010年20期

7 杨光荣;字据与词据、词义及客观所指[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汉语词义学[J];语文建设;1992年09期

9 ;词语感情色彩及其修辞功用[J];当代修辞学;1984年03期

10 张志毅;张庆云;;柏拉图以来词义说的新审视[J];中国语文;2000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阿依夏木古力·尤力瓦斯;翻译中词义的选择及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42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342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e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