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汉语反事实表达及其思维特点

发布时间:2017-12-28 01:38

  本文关键词:汉语反事实表达及其思维特点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汉语 反事实表达 情感倾向 语言和思维


【摘要】:国外学者关于汉语母语者难以进行反事实表达理解和相应推理的实验存在争论。事实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大量语法化的反事实条件句式,只是汉语研究者对这种句式的反事实语义特点不敏感。究其原因在于,汉语反事实条件句一般都有强烈的情感倾向(表示庆幸或遗憾),这强化了反事实思维的结果对比机制,弱化了其因果推理机制,最终掩盖了反事实思维在因果推理方面的逻辑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其条件的反事实性。汉语的反事实表达及其背后的思维特点,反映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塑造和互相推动。
[Abstract]:The foreign scholars argue that the Chinese native speakers are difficult to carry out the anti factual expression understand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asoning experiment. In fact,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grammaticalization 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 constructions in ancient Chinese and modern Chinese, but Chinese researchers are not sensitive to the counterfactual semantic features of such sentences. The reason is that Chinese 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s generally have a strong emotional tendency (or regret, it said that) strengthen the comparative mechanism of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weakening its causal reasoning mechanism, ultimately obscures the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logic in causal reasoning in terms of the amount of, also covered the counter factual in a certain extent. The anti factual expression of Chinese and the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behind it reflect the mutual influence, mutual molding and mutual promo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thinking.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汉语意合特征研究与大型知识库和语料库建设”(批准号12&ZD17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课题“语言认知的神经机制”(2014CB340502)的资助
【分类号】:H14
【正文快照】: 引言:语言决定思维方式吗语言学界影响广泛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设”的大意是:语言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使用者感知世界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沃尔夫的许多文章,①均或明或暗地说明:语言决定某些非语言的认知过程,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来思维,人们无意识地通过自己已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邵京;语言差别与思维差异——汉英反事实假设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年01期

2 陈国华;英汉假设条件句比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年01期

3 杨红升,黄希庭;关于反事实思维的研究[J];心理学动态;2000年03期

4 袁毓林;;名词代表动词短语和代词所指的波动[J];中国语文;2002年02期

5 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年03期

6 强星娜;;上海话过去虚拟标记“蛮好”——兼论汉语方言过去虚拟表达的类型[J];中国语文;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岩;;先秦时期表结果“所以”的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夏年喜;;逻辑学、语言学与信息科学——论自然语言逻辑的学科性质[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3 张德岁;;“V+Num+是+Num”构式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姚徽;论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及贡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周有斌;“不是A,就是B”句表述对象的数量及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李国庆;现代汉语的“不是P,也是Q”复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8 张劲秋;;《世说新语》及刘注限定范围副词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的语义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2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3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4 周红红;;文化特色词与双语词典[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5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祁艳;;“自V”结构中“自”的浅谈[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陈万龙;;方位词“前”的歧义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禀诚;;“我A我B(我C/我D)”标题格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满蕾;东北方言数字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张军珲;基于统计的常用汉语副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白雪;跨文化敏感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钱乃荣;吴语中的虚词“仔”[J];方言;1999年02期

2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3 强星娜;唐正大;;从时间状语到虚拟标记——以上海话“慢慢叫”的语法化为例[J];语言研究;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晓建;;可能世界中反事实条件句的逻辑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曾庆福;;论反事实条件句[J];昆明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胡怀亮;;反事实条件句与覆盖律则理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年06期

4 于蓉;;浅析日语反事实条件句的语用教学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06期

5 秦姗姗;;反事实条件句初探[J];神州;2013年14期

6 陈晓平;科学定律与反事实条件句——兼论“新归纳之谜”[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07期

7 王小溪;;反事实条件句辨析[J];语文学刊;2014年18期

8 房德邻;评“‘假如’史学”[J];近代史研究;2005年03期

9 付瑶;;论古德曼反事实条件句难题[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10 于蓉;;日语反事实条件句的表现形式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贾春华;《伤寒论》反事实条件句分析[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舒萌之;反事实条件句逻辑表达及相关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2 邝玉坤;试探反事实条件句的意义构建[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3 于蓉;关于日语反事实条件句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万明;基于预设理论的反事实条件句分析[D];西南大学;2013年

5 季方舟;大卫—刘易斯的反事实条件句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付瑶;论古德曼反事实条件句难题[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7 冯晶晶;D·刘易斯反事实条件句思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倪晓岚;N·古德曼的反事实条件句思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方卫;生物学中有无自然定律[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440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3440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7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