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谓词性主宾语语用文化的不对称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6 22:39

  本文关键词:谓词性主宾语语用文化的不对称性研究 出处:《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谓词性主宾语 语用文化 不对称


【摘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在话语功能、信息结构、语用标记、自由度等语用文化方面存在着不对称性。考察发现,谓词性主语是话题,谓词性宾语是焦点;谓词性主语是话题焦点,在对举结构中也可用作对比焦点,而谓词性宾语则是自然焦点;谓词性主语一般是已知的定指成分,谓词性宾语通常是非定指的新信息;谓词性主语可用语气词、代词以及语音停顿来标示,谓词性宾语则是用数量词来标记;谓词性主语的自由度高于谓词性宾语。
[Abstract]:Predicative subject and predicative object in the discourse function, information structure, pragmatic markers, pragmatic and cultural freedom exists asymmetry. The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e predicative subject is subject predicate object focus; predicative subject is the focus of the topic, in the lift structure can also be used as a contrastive focus, and predicative the object is the natural focus; predicative subject is generally known definite component, predicative object is usually refers to the new information not available; predicative subject words, pronoun and speech pauses to mark, predicative object is used to mark the number of words; the degree of freedom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redicative subject predicate object.

【作者单位】: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南通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1BYY082) 皖北方言与文化研究创新团队(2016kytd02)
【分类号】:H146.3
【正文快照】: 语用是对语言的使用,它要受到社会、文化及认知因素的影响,而“语用更容易成为一种文化,或者说由语用体现着某种文化的生成和意义”[1]。谓词性主语和谓词性宾语在句法和语义方面都存在着不对称性[2],这和谓词性主宾语的语用文化的差异性密切相关。但当前从语用文化的角度比较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德岁;;汉语谓词性成分的界定[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金晶;;述谓性“这/那个+谓词性成分+(的)”[J];语言科学;2011年01期

3 葛婷;;文学语言中谓词性成分对协同副词的语义表达限制[J];山东文学;2009年04期

4 高佳;鲁迅《书信集》中谓词性成分后“于”的考察[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曾采今;连谓式浅说[J];汉语学习;1981年05期

6 胡力文;古汉语谓词性成分的名化问题[J];武陵学刊;1996年02期

7 郭锐;;过程和非过程——汉语谓词性成分的两种外在时间类型[J];中国语文;1997年03期

8 刘斌;;古代汉语谓词性成分指称化方式和原因探究[J];语文学刊;2006年24期

9 李平;;“V+中”构式浅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11期

10 顿蒙;;试析“那+(个)+谓词性成分+(语气词)”[J];青年文学家;2013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智颖;;谓词性短语向体词性短语的转换[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宋青;北京话连词史(1750-1950)[D];苏州大学;2012年

2 蔡英杰;《孙子兵法》语法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3 王倩;现代汉语增量与减量构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纯云;与表“选择”义的“还是”相关的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银雪;“每”的事件量化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李树;现代汉语“‘很’+谓词性成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孟瑞森;副词与谓词性成分语义选择限制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王文胜;吴语遂昌话的后置成分[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6 杨霞;“每”及“每”字结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作佳;现代汉语协同副词的选择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平;副词“还”的系统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周丁钉;“A(好)像/仿佛B一样C”格式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10 彭笠;《孟子》连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898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3898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d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