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汉语定指范畴和语法化问题

发布时间:2018-01-15 22:08

  本文关键词:汉语定指范畴和语法化问题 出处:《当代修辞学》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语法范畴 定指 不定指 指示词 数词 语法化 可辨识性


【摘要】:自然语义在语言中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是否构成特定的语法范畴则要看该语言是否具有强制性的专属语法表现手段。对于有定与无定来说,最典型的专属语法表现手段是英语中的冠词,判断其他语言是否具有定指范畴,一个惯用指标是该语言是否具有冠词那样的语法成分。定冠词一般由指示词演变而来,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是后者具有前者没有的直指属性。不定冠词一般起源于数词"一",后者演变成为前者的过程,就是数词的计量功能不断虚化以至于消失的过程。汉语指示词"这/那"是最接近定冠词的表示有定的语法表现手段,但同后者相比还保留了一定程度的直指属性,语法化程度还不够高。汉语"一"的语法化程度较高,在许多用法中几乎完全失去原生计量功能。汉语在定指问题上不同于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名词性成分在可辨识性表现方面缺乏语法上的强制性。汉语有异于英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光杆名词和数量名词在可辨识性方面的不定性用法,其解读往往取决于名词性成分在句中的语法位置;作为一个语法范畴,定指/不定指在现代汉语中尚未得到充分发展。
[Abstract]:Natural semantics can be expressed in various forms in a language. Whether it constitutes a specific grammatical category or not depends on whether the language has a compulsory and exclusive means of grammatical expression. The most typical special grammatical expression is the article in English, which determines whether other languages have definite categories. An idiomatic indicator is whether the language has a grammatical component such as an article. A definite article is generally derived from a deixis,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t is that the latter has the direct attribute which the former does not have. The indefinite article generally originates from the numeral "one", and the latter evolves into the process of the former. The Chinese demonstrative word "this / that" is the most close to the definite article expression has definite grammatical expression means. But compared with the latter, the degree of grammaticalization is not high enough.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one" in Chinese is relatively high. In many usage, the function of primary measurement is almost completely lost. Chinese is different from English and other European languages in the problem of definitionism. Chinese is different from English in 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which is the indefinite use of bare pole nouns and quantitative nouns in discernibility. Its interpretation often depends on the grammatical position of the noun component in the sentence; As a grammatical category, definite / indefinite signifier has not been fully developed in modern Chinese.
【作者单位】: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语言与文化学院;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语言学文献中,“语法范畴”这个术语使用频率高,指涉面广,最普通的用法是指下面两类语言成分:a)具有相同语法属性的语言成分/单位的集合b)具有基本相同的语义基础及专属语法表现手段的语法属性的集合第一种用法历史久远,传统语法著作中所见“语法范畴”这个术语,早先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锦章;当代定指理论研究中的语用学视角[J];修辞学习;2004年05期

2 宗轶丽;;双及物式中宾语定指问题的初步研究[J];兰州学刊;2009年S1期

3 王红旗;;不定指成分出现的语境条件[J];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01期

4 孙翠兰;;中动结构的“类指”和“定指”[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5 牛现冬;;试论汉语定指形式[J];文学教育(下);2011年06期

6 吴早生;;现代汉语“这/那”的类同定指用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7 文炼;指称与析句问题[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熊学亮;定指名词的先设流分析[J];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9 白鸽;;“一量名”兼表定指与类指现象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年04期

10 蔡玮;“有”字句中的预设[J];修辞学习;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蝶;;俄、英确定性/不确定性表达手段对比[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洪钟;海门方言语法专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熊岭;现代汉语指称范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黄婷婷;汉语定指/不定指的语法性与语用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许秋莲;衡东新塘方言量名结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黎;现代汉语中名词成分的定指性与句法位置关系的篇章考察[D];北京大学;2012年

4 刘洁;现代汉语动后光杆名词定指性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5 马千;从英汉对比看汉语“这”、“那”的定指表达[D];北京大学;2011年

6 周思佳;“一量名”不定指名词主语句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张慧;现代汉语光杆名词及“数量名”短语的定指性考察[D];北京大学;2011年

8 杨洪亮;英汉存现句名词组定指限制动因认知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9 贺文平;湘乡(壶天)话中“柣+名”结构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302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4302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6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