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图式及概念隐喻的哲学认识论意义——以汉语温度概念域为例
本文关键词: 体验哲学 温度域 意象图式 概念隐喻 认识论意义 出处:《中国外语》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考察温度域意象图式以及基于其上的隐喻投射,揭示汉语中存在着一个"温度喻事体状态"的三级层次隐喻系统,论证了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都具有重要的哲学认识论意义。我们认为,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都是人类重要的想象机制,它们的哲学认识论意义主要在于弥合了"身"(即身体经验)和"心"(即心智)以及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之间的鸿沟,让外界现实、认知体验、范畴概念、语言系统之间形成了有机的联系,使科学、哲学以及其他形式的抽象理论推理成为可能。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本研究的发现给隐喻--世俗学的建立带来的启示。
[Abstract]:By examining the image schema of temperature domain and the metaphorical projection based on it, this paper reveals that there is a three-level metaphorical system of "the state of the metaphorical body of temperature" in Chinese.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both image schemata and conceptual metaphors have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epistemological significance. We believe that image schemata and conceptual metaphors are both important imaginative mechanisms of human beings. Their philosophical epistemological significance lies in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body" (that is, physical experience) and "mind", as well as concrete and abstract concepts, so as to make external reality, cognitive experience and category concepts. The formation of organic links between linguistic systems makes possible scientific, philosophical, and other forms of abstract theoretical reasoning.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etaphorical-secular science.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
【分类号】:H0-05
【正文快照】: 1引言客观主义哲学2认为,语言具有准确的表征功能,可以镜像地、客观地反映世界,“人们可透过语言的意义精确地了解世界”(王寅,2007:53-54)、认识世界。据此,外界现实的范畴、关系可以独立于认知主体;人类的心智与身体经验相互分离;心智结构镜像地对应于外界现实的范畴结构,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覃修桂;李颖杰;;英语温度域的意象图式及其隐喻系统[J];当代外语研究;2014年06期
2 高航;严辰松;;汉语温度图式所衍生的概念隐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任晓艳;现代汉语温度感觉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覃修桂;高旗;;意象图式及概念隐喻的哲学认识论意义——以汉语温度概念域为例[J];中国外语;2017年02期
2 林晓凤;覃修桂;;“冷”的概念隐喻英汉对比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3 苏敏;;体验认知视角下“冷”的概念隐喻——基于语料的英汉对比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07期
4 马永田;宋伟奇;;基本隐喻的认知研究——以温度概念结构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5 姜祝青;;汉语NA表量构式“火热”的语料库和认知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年02期
6 梁祺珊;黄月华;;温度形容词多义研究概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10期
7 冯婷;周岚;;基于语料库的“冷”/“cold”隐喻概念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年09期
8 覃修桂;李颖杰;;英语温度域的意象图式及其隐喻系统[J];当代外语研究;2014年06期
9 邓奇;杨忠;;英汉感官形容词语义认知与语义功能研究——以“Cold”与“冷”为例[J];外语学刊;2014年01期
10 李首权;;英汉温度隐喻认知对比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公远;温度觉的具身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筱恬;认知视角下“热”与“Hot”的语义对比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3 王新颖;俄汉语温度形容词隐喻对比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
4 完剑秋;现代汉语温度词的多视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5 陈佳迎;汉语“冷、凉”和泰语“ (?)(nǎao)、 (?)(yen)” 词群的语义对比和对外汉语教学[D];南昌大学;2014年
6 曹t樍,
本文编号:1461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461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