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阐”“诠”辨——阐释的公共性讨论之一

发布时间:2018-02-05 02:23

  本文关键词: 说文解字 阐释 诠释 中国阐释学 出处:《哲学研究》2017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汉语言文字造字之法,呈现出重直观、重开放、重共享之特点。公共性乃阐释的本质特征,此为重要根据之一。"阐释"之"阐"与"诠释"之"诠",各有极为深厚的哲学和历史渊源。"阐"之公开性、公共性,其向外、向显、向明,坚持对话、协商之基本诉求,闪耀着当代阐释学前沿之光。"诠"之实、"诠"之细、"诠"之全与证,其面向事物本身,坚守由训而义与意,散发着民族求实精神之光。中国古代的阐释路线,一条重训诂之"诠",一条重意旨之"阐"。两者各有其长,互容互合。以中国话语为主干,以古典阐释学为资源,以当代西方阐释学为借鉴,假以对照、选择、确义,由概念起,而范畴、而命题、而图式,以至体系,最终实现传统阐释学观点、学说之现代转义,可建立彰显中国概念、中国思维、中国理论的当代中国阐释学。
[Abstract]:The method of creating characters in Chinese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emphasis on intuition, openness and sharing. Publicity is the essential feature of interpretation, 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as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interpret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interpretation" are the "interpretation". Each has profound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origins. The openness and publicity of "interpretation", its outward, explicit, and bright, adhere to the basic demands of dialogue and consultation, sparkles the light of the frontier of contemporary hermeneutics. The detail of "Quan", the whole and proof of "interpretation", face to things themselves, stick to the light of the spirit of seeking truth from the training, and exude the light of the spirit of seeking truth from the nation. The interpretation line of ancient China is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exegesis of "interpretation." The two have their own strengths, mutual tolerance and mutual cooperation. Taking Chinese discourse as the main body, classical hermeneutics as the resource, contemporary western hermeneutics as reference, false contrast, choice, true meaning, from the concept. And category, proposition, schema and even system, finally realize the modern meaning of traditional hermeneutics view and theory, can establish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hermeneutics showing Chinese concept, Chinese thinking and Chinese theory.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B21;H131
【正文快照】: 《公共阐释论纲》(参见张江,2017年b,以下简称《论纲》)发表后,引起各方关注。作为纲要性论述,仅能对核心要义作集中表达,其内涵及意旨尚待阐扬。由本文始,以《论纲》中所涉概念为主干,就相关问题依次展开讨论。20世纪中叶以来,所谓“阐释”或“诠释”,已成为西方哲学、文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劲;;论阐释学翻译的哲学模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谭云飞;;阐释学视角中的文学翻译[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年03期

3 李倩;蓬勃;;阐释学与翻译[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5期

4 赵娟丽;;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5 耿强;;阐释学翻译研究反思[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耿强;;对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学科反思[J];外语研究;2006年03期

7 滕梅;黄勤;;关于翻译中“讹”的阐释学阐释[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王琳;;论阿斯特普遍阐释学中的“精神”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迪[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12期

9 周文革;;中国传统阐释学的哲学解读[J];求索;2010年07期

10 饶小炜;;误译的阐释学解读[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支凤宁;;阐释运作与风格标记理论观照下的文学风格翻译[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志方;“天人合一”视角下翻译过程新论[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年

2 韦维;阐释学视野下的文学翻译[D];广西大学;2008年

3 李黎;阐释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06年

4 刘_g;从阐释学的角度看翻译的过程[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立梅;从阐释学理论视角谈文学翻译策略[D];天津理工大学;2012年

6 常文彩;从阐释学角度论理解及其对翻译的启示[D];厦门大学;2008年

7 葛淑雁;阐释学在分析文化性误译中的应用[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8 段艳辉;《三国演义》回目及回评翻译的阐释学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9 傅颖;从阐释学角度论《道德经》译本的多样性[D];宁波大学;2008年

10 陆丽英;阐释学观照下的译者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918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4918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4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