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内涵、方式、特征及其识解: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视角
本文关键词: 认知的内涵、方式和特征 体验哲学 认知语言学 识解 出处:《外语学刊》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尝试对"认知"的内涵、方式和特征进行识解。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认为,"认知"是智能体的体认和感知,是智能体之于复杂环境的一种具体的生物适应形式与实时的"在线"适应性活动。认知方式是个体习惯化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的特征包括:视角化与思维定势;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不定性与主观化倾向;无意识性和隐喻性;意向性;"混沌性和模糊性与对象性和现成性";具身性、情境性(环境性)、发展性和动力系统性。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experiential 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mod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gnition", which is considered by the philosophy of experience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 the cognition and perception of agents. It is a specific biological adaptation form of agent to complex environment and real-time "online" adaptive activity. Cognitive style is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 of individual habitu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gnition include: visual angle and thinking stereotype; autonomy. Active, creative, uncertain and subjective tendency; unconscious and metaphorical; intentionality; chaos and fuzziness and object and ready-made; physical, situational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al and dynamic systematicness).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
【分类号】:H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保义;;认知语法的具身性[J];外语教学;2016年06期
2 曾国才;;英语Wh-疑问构式的双突显(FFG)语义认知模型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3 孙自挥;邱扬;;语言的身体性、身体间性[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4 徐盛桓;廖巧云;;意向性解释视域下的隐喻[J];外语教学;2013年01期
5 蔡曙山;;认知科学框架下心理学、逻辑学的交叉融合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6 王文斌;;论汉英形状量词“一物多量”的认知缘由及意象图式的不定性[J];外语教学;2009年02期
7 王文斌;;汉英“一量多物”现象的认知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4期
8 余绮川;;认知框架下的语块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9 王寅;;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七论语言的体验性: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李恒威;黄华新;;“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J];哲学研究;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激浪;;英汉名词短语多重量词结构的句法分析[J];外语教学;2017年04期
2 薛旭辉;;认知的内涵、方式、特征及其识解: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视角[J];外语学刊;2017年04期
3 冯克明;;基于语料库的英语非表量a(n) N_1 of N_2结构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7年03期
4 迟欣;;从语言哲学到心智哲学——兼谈自发性写作的意向性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5 王惠静;;及物性的几个核心问题及其认知阐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6 孟瑞玲;;汉英名量搭配差异的认知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7 赵蒙成;王会亭;;具身认知:理论缘起、逻辑假设与未来路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年02期
8 王黎楠;马高才;;认知心理学:困境及其变革[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02期
9 张瑞芳;栗新燕;范果叶;白桦;王文丽;;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发育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年03期
10 周运会;吴世雄;;论汉字构造方式中抽象意义具象化的认知规律[J];外语学刊;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浩生;;“具身”涵义的理论辨析[J];心理学报;2014年07期
2 曾国才;;英语冠名构式(Article+N)中冠词的认知语义和句法特征[J];外语教学;2014年01期
3 徐盛桓;何爱晶;;转喻隐喻机理新论——心智哲学视域下修辞研究之一[J];外语教学;2014年01期
4 牛保义;;情境植入——认知语法研究的一条进路[J];外文研究;2013年04期
5 魏在江;;时间转喻的体验哲学基础及其认知特征[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年04期
6 徐盛桓;;从“事件”到“用例事件”——从意识的涌现看句子表达式雏形的形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徐盛桓;;替代话语的析解——“外延内涵传承说”认知—心智再阐释[J];外语教学;2012年01期
8 徐盛桓;;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王寅;;国外神经科学最新发现对语言体验性的论证——十六论语言的体验性:模拟论语义学[J];外语教学;2009年03期
10 李其维;;“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08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翠兰;从身体隐喻看语言中的“体验哲学”[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马建华;王国华;;体验哲学视角下的东北方言词语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3 王寅;中西学者对体验哲学的论述对比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10期
4 雷淑娟;;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J];理论观察;2009年02期
5 李桂真;;从体验哲学语用观的角度分析幽默言辞的理解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王寅;;体验哲学探源[J];外国语文;2010年06期
7 刘志成;;从体验哲学的视角看待语言的体验性[J];思想战线;2013年02期
8 王寅;;既超越又不超越的回归——兼谈体验哲学的超越性和语言学研究的新增长点[J];外语学刊;2008年01期
9 杨卫东;戴卫平;;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观[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11期
10 王寅,李弘;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句法成因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楚行军;;体验哲学的后现代性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付添爵;;“和谐翻译”之略谈——基于体验哲学的主体间性[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 王馥芳;认知语言学在争议中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万正发;论体验哲学观对翻译认知能力的阐释[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95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495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