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福克纳与莫言作品篇名隐喻研究
本文选题:福克纳 切入点:莫言 出处:《江西社会科学》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认知视角下的隐喻观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在认知视角下,文学作品中隐喻意象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家的生活背景、文化认知和精神诉求。福克纳和莫言是中美文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福克纳对莫言的写作手法尤其是隐喻手法有着深刻的影响。比较两位作家代表作品篇名中的隐喻,可以发现,福克纳与莫言在运用作品篇名隐喻抨击社会现实、寄托乡恋乡愁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位作家以隐喻为纽带,穿越时空,跨越国界,向世人揭示"面具"背后的深意,令世人领略文学意境的震撼。
[Abstract]:The metaphorical view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holds that metaphor is not only a rhetorical device, but also a way for human beings to recognize and transform the world.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the use of metaphorical images in literary works to a certain extent reflects the writer's background in life. Cultural cognition and spiritual appeal. Faulkner and Mo Yan ar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literary circles. Faulkner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Mo Yan's writing techniques, especially metaphor. It can be found that Faulkner and Mo Yan have the same work in using the title metaphor to attack the social reality and the homesickness. The two writers use metaphor as a link, travel through time and space, and transcend national boundaries. Reveal the deep meaning behind the mask to the world, let the world appreciate the shock of literary artistic conception.
【作者单位】: 宁波大红鹰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认知视角下福克纳与莫言作品中隐喻的对比研究”(Y201329805)
【分类号】:H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学谦;;鳄鱼的“血地”温情与狂放幽默——莫言散文的故乡情结与恣肆反讽[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2 葛浩文;吴耀宗;;莫言作品英译本序言两篇[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2期
3 殷罗毕;;封闭在历史洞穴中的想象 《蛙》与莫言暴力史观的限度[J];上海文化;2010年05期
4 赵勇;;莫言与诺奖·文学与政治·作家与知识分子——北师大文学专业研究生的课堂讨论[J];粤海风;2012年06期
5 阮直;;莫言的跨越[J];学习月刊;2012年21期
6 曹顺妮;;莫言的世界[J];中国企业家;2012年21期
7 韩超;;看莫言如何被消费[J];中国企业家;2012年22期
8 汪二;;有感于莫言获奖[J];中国新时代;2012年11期
9 ;莫言获奖,文学还在路上[J];西部大开发;2012年10期
10 ;文学振兴 自莫言始?[J];浙江经济;2012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楠;;莫言:得诺奖让我惊奇又惶恐[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2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3 ;作家评论家共话莫言获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4 白烨;;莫言获诺奖引发的一些思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6)[C];2012年
5 郑周明;;是“幻觉”还是“魔幻”?——对莫言诺奖授奖词翻译的辨析[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6)[C];2012年
6 刘正伟;;我看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6)[C];2012年
7 杨扬;;讲故事与听故事——评《木匠与狗》[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8 陈欢欢;;莫言与诺奖[A];共识(2012秋刊08)——创新边疆民族宗教治理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2013年
9 ;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10 ;中国作家协会对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发表贺辞[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楠;莫言印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2 本报记者 吴小曼;莫言我不是一个大作家[N];华夏时报;2005年
3 本版撰稿 彭治国;莫言:当作家,因为想吃肥肉馅饺子[N];华夏时报;2005年
4 小月;回归文学本身,莫打“莫言牌”[N];中国民族报;2012年
5 樊发稼;有感于莫言荣膺诺奖[N];中国艺术报;2012年
6 记者 付小悦;莫言获奖或将推动“文学热”[N];光明日报;2012年
7 佘宗明;莫言,一只吟唱的“蛙”[N];海口晚报;2012年
8 司马心;“莫言热”中一点忧[N];解放日报;2012年
9 吴明泉;别捆绑莫言[N];人民公安报;2012年
10 黄波;祝贺莫言, 请少点莫名的方式[N];深圳特区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广远;莫言的文学世界[D];吉林大学;2010年
2 宁明;论莫言创作的自由精神[D];山东大学;2011年
3 廖增湖;沸腾的土地——莫言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朱宾忠;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何媛媛;莫言的世界和世界的莫言[D];苏州大学;2013年
6 于红珍;民俗文化资源与莫言及其文学世界[D];山东大学;2015年
7 杨枫;民间中国的发现与建构[D];吉林大学;2009年
8 斋藤晴彦;心理的结构与小说[D];复旦大学;2012年
9 南志刚;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77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577302.html